中国科幻之路_郑军【完结】(73)

阅读记录

二节 科学知识在作品中的表达  第十一章

  科幻作品中需要表达相关的科学知识,这构成了科幻创作中的特殊难题,因为科幻小说作为文学,是用艺术语言来叙述的。而要准确表达科学知识,又往往需要科学语言。如何协调形象性与抽象性,抒情性与逻辑性,是作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迄今为止,科幻作者们在这个问题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大致三类解决方法。 (1)对话法。即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来解释有关的科学知识。运用这种方法,要特别注意人物的身份,一般来说,解释者和倾听者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差别,两个外行或两个专家之间都不可能掰开揉碎地谈论知识细节。尤其是后者,职业科学家常常用简称、行话来代替给外行人看的标准概念。不少科幻作品中都出现过科学家之间进行象师生那样对话的场面,无疑破坏着作品的真实性。

  使用对话,还要符合并体现人物性格。不能千篇一律地象教师授课那样去讲,因为不是所有人物都爱侃侃而谈。另外,谈话的场景也要有所选择,至少需要一个安全而平静的场合,允许人物之间进行长谈。危机当头,或者其它必须马上采取行动的时候,人们不可能详详细细的讨论科学问题。

  (2)插叙法。正是因为上述这些困难,一些作者索性采用插叙的形式介绍必要的科学知识。也就是在情节中插入知识讲解。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无需特地为人物谈话安排必要的情节和场合,使情节进行的比较自然。缺点是在情节叙述中插入知识介绍,会打乱叙事节奏。特别是大量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摆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

  (3)注释法。即在作品结尾处统一对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这样,作品的结构与语言风格可以最大程度地统一。但读者必须经常翻看后面的注释,破坏连续的欣赏过程。

  上面这些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解决了如何将科学知识融进作品的问题,但都有一定的缺陷。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科学知识与艺术语言高度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不损坏知识准确性的前提下,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表述。这对科幻作者是一个极高的要求。因为他不能泛泛地懂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就行,他必须对这些知识深有了解,以至于能从中提练美感,产生灵性,他必须能用艺术的审美眼光来感受这些知识。

  科幻创作在描写科学知识方面的实践,对纯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启示。随着对文学作品知识含量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纯文学作品将大量历史知识和专业知识渗入其中。如何作到用艺术语言来描绘知识内容,也是纯文学创作中越来越受重视的问题。

  (本节内容发表于《科幻大王》97、10)

三节 科幻作品中的语言问题  第十一章

  对书面语言的贡献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贡献。不少国家都以本国语言创作的文学名著为书面语言规范的例子。但纵观世界科幻创作史,在语言方面有特色的并不多。也没有留下什么影响。

  形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科幻作者大多从业余创作起步,本身的文学造旨不高。很多人在创作科幻前没有受过系统的文学教育,他们也主要把题材新奇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科幻艺术本身也给语言使用带来了限制。主要是有时代特色的口头语言在进入作品时有难度,因为相当多的作品以迥异于现实环境的背景为特点,在这类环境中,出现时下的流行用语甚至是一个细节漏洞,有损真实性。这样,作者往往要为作品中的人物另创造一种语言习惯,从基本概念到日常俚语都要新颖,同时又要使这种自创语言为读者认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科幻小说的语言,'土'一些好还是'洋'一些好?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中,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还有其它为人称道的'土得掉渣'(但极有生活气息,极有文学特色)的语言风格;也有很'洋'的,很先锋很难让一般读者读懂的'现代派'、'超现代派'等。

  科幻小说常营造非现实环境,许多事件发生在未来的年代,太'土'、太'洋'的语言都不适宜科幻。比如写科幻常见的月球景色:'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用山药蛋派的语言:'太阳溜坡了',用先锋语言或许是:'阿波罗疲惫地躺下,它金色的头颅渐沉于环形山之枕。'看来,都不如'太阳从环形山落下来'更准确。"(《林聪点评科幻》,《科幻世界》95、9期)

  笔者认为,除了学习纯文学的语言技巧之外,科幻创作能为丰富文学语言作出的贡献,就在于它描述了科学技术中包含的美学因素。而这是以往纯文学作品所不曾进行过的探索。试举两例:

  "四年前,我在电视中看到过'落日一号'发射时的情景。那时正是深夜,吐鲁番盆地的中央出现了一个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火球的光芒使新疆夜空中的云层变成了绚丽的朝霞。当火球暗下来时,'落日一号'已潜入地层。大地被烧红了一大片,这片圆形的发着红光的区域中央,是一个岩浆的湖泊,白热化的岩浆沸腾着,激起一根根雪亮的浪柱……那一夜,远至乌鲁木齐,都能感到飞船穿过地层时传到大地上的微微震动。"(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转引自《科幻世界》99、10)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