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我国科幻界人士进行的理论探索大致有以下这些:
一,台湾作家吕应钟编写过一本系统介绍科幻文学的图书:《科幻文学》,于一九八零年在台湾出版。至今尚未有大陆版本。
二,黄尹主编《论科学幻想小说》。此书是一篇论文集,科学普及出版社于一九八一年出版。收集有当时第一流科幻作家的研究文章。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当时不少科幻作家试图对科幻创作进行较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文章条分缕析,已经初具轮廓。可惜由于大环境不利,这些探索基本都中止了。
三,一九八八年,黑龙江伊春的科幻爱好者姚海君自费编辑科幻迷刊物《星云》,后来这本刊物演变成专门编发科幻理论和评论文章的同仁刊物,在科幻圈内部极有影响。目前已经出至第二十七期。积累有几十万字的文稿。这些稿件多出自新一代科幻作者之手,时代感很强。由于姚海君兼收并蓄的编辑方针,《星云》成为科幻圈里最好的论坛。
四,一九九零年,科幻作家叶永烈和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编辑了《科幻小说辞典》,该书主要以缩写的形式收录国内外科幻代表作,并兼发评论。
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师吴岩自一九九一年开办科幻文学选修课。作为教材,吴岩编辑了内部发行的《科幻小说教学参考资料》,收集了一些很有质量的论文。
六,山西的《科幻大王》不定期辟有科幻评论专栏,刊发有关文章。
七,《科技日报》编辑延宏在该报上也不定期辟有科幻专栏,以发表评论文章,国内外科幻作品介绍为主,积累了一些优秀的理论探索文章。
八,自一九九七年开始,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沙锦飞主持对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是国内第一个由专业研究机构出面进行的科幻研究。
九,四川科技出版社于一九九九年编辑出版一套《科幻文学辞典》,集录了一批高水平的介绍性文章。
十,福建少儿出版社以社会效益为重,翻译出版了美国科幻理论家冈恩的名著《科幻之路》。该书主要为世界科幻史上优秀作品的汇编。原本后两卷也正在编辑中。冈恩在每篇作品前加长篇评论,系统介绍了一百多年间世界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并为中国读者写了前言。这部书的翻译使国内的科幻工作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科幻理论。
十一,《科幻世界》几年中曾进行过多次大规模的读者调查。其中九五年进行的"如果我是主编"和九八年未进行的读者调查都收到了两万份左右的答卷。是中国科幻事业中惟一的量化调查。但该调查中获得的原始资料未能得到妥善加工处理。
所有这些探索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热心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推动为基础。这与科幻事业本身还没有形成体制有关。由于缺乏资金支持,除《科幻世界》杂志社组织的调查外,其它理论探索基本是围绕创作中的问题进行的。也就是说,对科幻艺术内部规律的研究超过了对它的外部环境的研究,以至于作者和编辑工作者对读者需要和社会大环境的状况心中无数。进行系统投资,发展规模化的"对外研究"将是下一步科幻研究的重点。
科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它的社会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个单一学科的研究界限。全面的科幻研究工作必然是跨学科的。下面,笔者就这个领域可能进行的研究领域设想了一些课题,供参考:
一,教育学课题:
(1)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应用现有的科幻艺术成果。
(2)专业科幻艺术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二,心理学课题:
(1)科幻创作中的想象力机制分析。
(2)科幻艺术的接受心理研究。
三,社会学问题:
(1)作为亚文化群体的科幻迷群体研究。
(2)科幻事业的职业化和体制化。
(3)与科幻有关的政府行为研究及政策拟定研究。
四,市场学研究:
(1)科幻艺术产品的消费对象。
(2)科幻艺术市场的综合开发。
五,文艺理论研究:
(1)科幻艺术的美学规律。
(2)科幻艺术的创作规律。
(3)科幻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关系。
另外,还有一些基础性的资料收集工作,包括:
1建立作者--作品档案
此档案应收集中国历史上出版过的所有科幻作品,以及所有(哪怕仅有一篇作品)的作者名录。包括解放前中国的科幻作者,以及台、港、海外华人的作者作品名录。这是中国科幻的全部家底。对于任何一个想研究,甚至想了解中国科幻的人来说,这种档案库都是绝对必要的。
2建立出版单位和有关机构的工作情况档案。
3定期普查全国科幻消费者的基本情况。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要为一项根本性的研究服务,那就是对中国科幻事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研究。西彦有云,对于没有目标的航船来说,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而系统的前瞻性研究将为科幻事业竖起最有力的风帆。
二节 向媒体进军 第十三章
一本科幻刊物本身就有媒体的性质,但本节中所说的媒体,主要指综合性的大众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日报、晚报等。这些媒体的受众之多是科幻刊物无法相比的。一份大型晚报通常有几十万上百万读者,这还只是在某个城市范围里的读者。而象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媒体,其受众达亿万之多,拥有巨大的覆盖面。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