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之路_郑军【完结】(84)

阅读记录

  综合性媒体都有自己的固定栏目和节目版块。其中与科幻艺术有关系的大致有文娱栏目、科普类栏目和教育类栏目三类。目前关于科幻的新闻较多地出现在后两类栏目和版块中,但最终它们应该出现在文娱类栏目或版块,这样更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与专业科幻刊物不同,综合性媒体主要报道突发性、时效性新闻,而科幻艺术的热点目前并不是很多,这也是它不受媒体重视的一个原因。这些年大型媒体广泛报导科幻新闻的突发性事件只有两次。一次是九七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这次由《科幻世界》出资几十万举办的活动,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主要媒体关注,是科幻界自创热点的成功范例。相比之下,九九年高考作文题引发的热潮则是科幻界抓住机会宣传自己的成功范例。这次宣传热潮也覆盖了从中央电视台到小型报刊的各个层次。

  总结以往经验,科幻界在对综合性媒体的利用上,要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周期性的宣传热点。上面两次成功的大范围宣传都是临时性的,相隔时间很长,受众对科幻艺术的关注会逐渐冷却下来。而组织一些年度性的节目、会议等则会起到逐渐升温的效果,坚持下去,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科幻。

  二,大力扶持综合性媒体中的热心支持者。在各类综合性媒体中,总会有个别人出于对科幻事业的理解和热情,自发地利用自己现有的条件宣传科幻。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王欣然就是这方面的突出例子。他坚持创办的《科幻时空》节目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科幻宣传阵地。对于这样的有心人,各地科幻界人士都应主动提供资料,帮助他们办好有关栏目,并且将他们接纳到科幻界中来。

  三,与媒体中有关的记者和编辑人员建立协作关系。一般综合性媒体的栏目都有专人负责采编工作,称之为"跑某某线"。由于其工作具有全面综合的性质,使得他们的知识结构面面俱到但缺乏专精,在一些具体领域需要内行人长期供稿或提供有关资料。各地的科幻作者和科幻协会负责人应该与当地综合性媒体的有关工作人员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以便经常性地在版面上为科幻争得露面的机会。

  以上三点都是策略上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科幻界人士必须具备主动性。要知道,目前科幻艺术并不是受人关注的热点,媒体对科幻艺术的不重视是自然而然的事。不能用等待和依赖的态度对待媒体。一定要有创造机会和抓住机会的积极态度。

  附:电波中的科幻(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

  科幻与电波--广播的关系,无论是在以科幻还是在以广播为话题的讨论中恐怕都是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国内"科幻成为热点"似乎言之过早,而广播在媒体群难逐鹿的今天早已推动了二三址年前的风光,二者的结合自然也就不那么引人瞩目。但是,不"惹眼"并不等于缺乏价值,在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中,笔者有很深的感受"在宣传、推广甚至推动科幻上,广播有它的不可忽略的独到之处。

  首先,广播是真正的"交互式"。

  在所有的媒体当中,广播最便于与受众进行即时直接交流,这一点庸置疑:这边主持人话音刚落,那边几条热线就已"有话要说"。在受众自我意识日益强化,不再人云亦云的今天,这种能自由交流的方式的吸引力不言而喻。笔者曾通过长途电话与《科幻世界》的谭楷、阿来两位老师分别作过"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科幻文学的创作"等专题节目,同时开通热线,让听友"现场采访"。平时也不时有科幻话题小讨论,以上种种,听友反响强烈!

  这种优势,唯有因特网能具有,但在目前的中国,因特网上和电波里的讨论所具有的影响力,实在有天壤之别。

  其次,广播让科幻"活起来"

  从笔者的"科幻时空"节目第一期开始,就非常注重以"演播"的方式来推介科幻名家名作。无论是《冷酷的平衡》、《天幕坠落》、《我、机器人》、还是《三色世界》,在请人分角色扮演或自己演播时,我都注意音效与背景音乐的搭配处理,以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氛围。科幻小说就是"前瞻性的文学",描写"未来"的作品。这恰恰给了广播节目最广阔的表现空间_机器人走过来,报告"前方有敌舰!"话音刚落,飞船就中弹了。这段情节用电影来表现,恐怕非得运用包括电脑特技在内的大批人马。而在广播里,只需嗡声嗡扎的一句话、移动声、爆炸声、警报声就足矣。在听众脑海中,这同样会留下文字所无法比拟的生动的、深刻的印象。在以情动人上,声音的表现力更是不可多得,在录制《冷酷的平衡》时,我请了一位声音甜美的老师扮演"妹妹",播出后不少听众来信"供认"自己为她的"不幸"而落泪!

  笔者认为,在传统心理上,中国的受众还是更乐于"听故事",因此情节曲折动人,言之有物的文学作品一直比过于注重理念的文学作品具有广阔得多的市场。针对这一特性,具有动感而又不失"神秘"、给听友仍留下想像空间的科幻广播剧是不是让科幻在人们心中"活起来"了呢?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