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影响巨大,对于许多不熟悉科幻的人来说,这两套电影系列几乎就是科幻的代表。不过,这种直接搬用现成宗教教义的作法,似乎在原创精神上有所不足。
基本摆脱开现实宗教的影子,在小说中自行创造宗教体系,更能突出作者的想象力。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在《解咒人》中,就创造了丰富的宗教背景。《解咒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的行星上。这颗行星的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白昼人”生活在这一面。他们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人类二十世纪的水准,但由于他们除了自己的太阳以外从未见到过星星,竟然没有发展起天文学,更谈不上太空探索。
而在永远背对太阳的一面,则生活着“黑夜人”,科技水平相当于人类的中世纪晚期。但因为拥有自然资源,可以和白昼人抗衡。两个种族之间无法理解对方的生活背景,从不来往,只是通过生活在黎明线上的“黎明人”进行物资交易。
这三种人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族,只不过于千万年前散居到星球各处,并且早已失去了那段历史记忆。
“在这种世界上,一个人是很容易培养出神秘主义思想、对大自然的畏惧以及对神的崇拜的。”《解咒人》239页,海洋出版社出版。从这个出发点开始,作者给三种人分别设计了复杂的宗教体系,描写了教宗、长老、神裁大法官等形形色色的宗教角色。其中,在白昼人的教会高层里流传着一个预言:白昼人与黑夜人原为一体,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咒语将他们分开了。未来的某一时刻,会有一位“解咒人”光临世上,再度将他们合而为一。这个“解咒人”的预言最后应在地球宇航员方婷身上。因为从太空中俯瞰这颗奇异星球的她完全知道两个种族之间的隔膜何在。
在小说里,作者完全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设计这些宗教背景。而并不涉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对神职人员的描写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完全采用自然主义态度。
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宗教作用上,科幻电影《接触》可以作为代表。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外星人将一个虫洞旅行器的蓝图用无线电发给人类。人类制造出这一机器,前往外星世界探险。
这个情节本身没有矛盾冲突。影片里主要的矛盾冲突,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分为两个线索。先是一批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竭力反对人类和外星人接触,用恐怖主义手段炸毁了第一个虫洞旅行器。他们的观点是,上帝通过救世主救赎了人类,但没有救赎外星人。外星人发来的技术资料属于魔鬼的试探。
另一个冲突没有这么血腥:主人公试图成为人类代表,进入虫洞旅行器飞往外星。但在评选时,她的无神论信仰成为难题。“人类的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唯一的神存在,你不相信,怎么能代表人类呢?”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最后,只是因为排在她前面的候选人在恐怖袭击中死亡,她才赢得席位。
在科幻短篇《过失难免》中,冈恩描写了科学家预测地震的故事。不惟科学家预测旧金山要发生一场大地震,而且详细描写了一个老年教士的行为。他在大庭广众下宣布这里要受到天遣,吸引许多人观看他的演讲。
在篇幅浩大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田中芳树将北欧原始宗教作为银河系“莱因哈特王朝”的背景,将大量此类宗教知识融合到小说里,使“太空时代”和“英雄时代”结合在一起,堪称科幻小说对象化处理宗教的一个典范。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3)
第三节:拓展式处理
拓展式处理,就是描述人们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规律,或者异常宏伟的自然景观时所体验到的宗教情怀。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把科学宗教化的处理方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要属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最后的问题》。这个“最后的问题”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小说情节开始于二十一世纪,人类建造了自动化电脑“万能AC”。这种电脑贮存着海量知识,能够进行种种发明,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有一天,两个为“万能AC”打下手的程序员百无聊赖,向它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宇宙中熵的净值大幅度地减低。万能AC的回答却是“资料不足 恕难奉告”
从那以后,人类逐渐进化,先是不断延长寿命,后来干脆抛弃肉体,以精神体的方式生活,到最后,单个的人类精神体合而为一,成为“整体的人”。而人类使用能量的范围,也从太阳系发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与此同时,“万能AC”也逐渐进化为“行星AC”、“银河AC”、“宇宙AC”。不过,尽管“AC”们的水平越来越大,但每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它都以“资料不足 无可奉告”来回答。
几十亿年过去了。宇宙中已无人生存,宇宙的能量也被人类消耗殆尽。那最后最高级的“AC”终于弄明白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人来听它的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AC的灵运行在一度曾经是宇宙的空虚混沌上,一步一步地,该完成的、必将完成。AC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科幻海洋丛书》第一册,11页,2001出版。
52书库推荐浏览: 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