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她做梦了,“梦见一位脸色苍白的学者,正跪在他所创造的怪物身边。显然,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亵渎神明的。我见到一个可怕的幽灵躺在那里,一架功率强大的引擎正在开动;那幽灵开始颤动了,显现了生命的迹象。”
小说由书信和手稿两种形式组成的。信是由罗伯特·沃尔顿上尉写给在英国的妹妹的,接着是沃尔顿写的关于科学家维克多·弗兰肯斯坦故事的手稿,最后又是沃尔顿的信。
当时玛丽·雪莱的读者十分习惯于塞缪尔·理查森(1689-1761)的书信体小说,但今天的读者对书信体小说会感到陌生。如果读者只看过《弗兰肯斯坦》的电影,也熟悉1931年由鲍里斯·卡洛夫主演的电影的广告的话,他们在读玛丽·雪莱小说的原版时,将会发现那怪物竟然识字,而且生性善良,只是后来人人都害怕他,甚至连创造他的主人也对他远远避开,这才使他变坏了。读者对这一点也许是没有料想到的。
布赖恩·奥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小说史《亿万年狂欢》中认为,科幻小说始自《弗兰肯斯坦》。玛丽·雪莱试图令人信服地描述新科学发展的种种可能性,这一点当然是毫无疑问的。1818年版的序言虽然是雪莱写的,但序言中引用了达尔文和一些德国生理学家的学说,认为“使人复活并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使生理上不可能,但这一观点给作家提供了想象力,使其在描写人类的感情时更深刻、更令人信服,而若只是通过现存的普通事例来描写,是不可能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可信度的”。看来,当今的科幻作家也不可能为自己的作品提供比雪莱更有说服力的解说。
但是,《弗兰肯斯坦》中,也有不少非科幻小说的因素。
奥尔迪斯认为:“哥特小说或后哥特小说的模式是科幻小说的一大特征。”
其他评论家则认为,科幻小说有更理性、更具怀疑论的模式,哥特式小说的因素不是科幻小说本身具有的,而是一种外来的因素。在《弗兰肯斯坦》中,哥特式小说因素,以及那种中世纪不敬神和负罪感的因素,与科学的因素相抗争……最后还占了上峰。
尽管在哥特式小说中,在早期的科幻小说中;乃至在现今的科幻电影中,(约翰·巴克斯特《电影中的科幻小说》中说,电影中的科幻小说与印刷成书的科幻小说,就起源而论是不同的。)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印认为有些事情人类是不应该知道的,但这种哲学观并非是科幻小说的主导思想。
玛丽·雪莱还写了一部关于未来的小说《最后一个人》(1826),故事发生在21世纪,那时一场瘟疫袭击全世界,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人。这部小说也许可以看作是第一部关于未来的小说,但就像《乔治六世:1900—1925》(1763,作者轶名)一样,小说中并没有体现未来与现在有多少不同。
(陆平 译)
《弗兰肯斯坦》(节选)[英] 玛丽·雪莱 著
第五章
十一月的一个阴郁的夜晚,我终于见到了日夜操劳的成果。我心焦如焚地把制造生命的器械收集拢来,准备给横在我的脚跟前的这具一无生气的躯体注入生命的火花。这时已是凌晨一点,雨点啪嗒啪嗒地打在玻璃窗上,给人一种凄凉之感。蜡烛快点完了,借着行将熄灭的摇曳的烛光,我看到那具生灵睁开了服睛,露出暗黄的眼珠,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四脚一起一伏地抽动着。
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我百感交集,现在叫我怎么能一一付诸言词唱?我呕心沥血,历尽干辛万苦,造出了这个坏蛋,可我现在又该如何描绘他的模样呢?他四肢匀称;我为他还选定了一副优美的仪容。啊,优美的仪容!——我的老天!黄澄澄的皮肤,绷得紧紧的,几乎连皮下的肌肉和血管都包不住;飘然下垂的头发,乌油发亮;牙齿像珍珠般洁白无瑕;可是,乌发、皓齿同眼睛、嘴巴凑合在一块,那副尊容才真叫怕人呢:水汪汪的眼睛,同它们借以容身的那对眼窝几乎一个色调,黄里泛自;脸色像枯萎的黄叶;两片嘴唇直溜溜的呈一黑线。
虽说世事沧桑多变,终不及人类的情感那么反复无常。我披星戴月干了近两年,一心一意想使这副无生命的躯壳获得生机,为此,我捐弃了休息和健康。我食不甘味,眠不安枕,眼巴巴地盼着愿望的实现,等到大功告成了,美丽的梦幻却烟消云散,化为一股令人窒息的恐惧和厌恶,充塞在我心头。
我亲手造出的那具生灵,模样儿实在叫人受不了,我冲出工作室,在卧室里不停地踱来踱去,起伏的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这股骚动总算渐趋平息,肉体感到困顿疲乏;我和衣倒在床上,尽量想把这一切忘掉,但是没用。人算是睡着了,然而乱梦颠倒,仍得不到片刻安宁。
我梦见青春焕发的伊丽莎白,漫步在因戈尔市街头。我惊喜交集,一把将她搂在怀里;可是当我刚一吻她,那两片嘴唇立刻泛起死一般的铅灰色,她的面容似乎起了变化,我觉得手里抱着的是我已故母亲的尸体,她的身躯上蒙着一袭裹尸布,只见墓穴中的条条蛆虫,还在法兰绒尸衣的褶层内缓缓蠕动。
52书库推荐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