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晋康科幻短篇小说集_王晋康【完结】(46)

阅读记录

质量或密度极大,其引力使任何接近它的物质都被吞没,连光线也不能逃逸。

学生们很新奇,七嘴八舌问了很多问题:一位不小心跌入黑洞的宇航员在跌

落过程中会是什么心境?被吞没的物质到哪儿去了?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压缩?既

然连光线也不能逃逸,那人类是否永远无法探索黑洞内的奥秘……

我又谈到白矮星,它是另一种晚期恒星,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一万千克。又

谈到中微子,它是一种静止质量为0 的不带电粒子,可以在0.04秒内轻而易举地

穿过地球。

不知怎么竟谈到《聊斋》中可以叩墙而入的崂山道士,我笑道:“据说印度

的瑜伽功中就有穿墙术。据载,不久前一个瑜伽术士还在一群印度科学家众目睽

睽之下做了穿墙表演。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国的气功,关于人体特异功能,常

常有一些离奇的传说,比如靠意念隔瓶取物,远距离遥感等。很奇怪,这些传说

相当普遍,简直是世界性的——当然,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在一片喧嚷中,只有林天声的目光紧紧盯着我,像是幽邃的黑洞。他站起来

说:“1910年天文学家曾预言地球要和彗星相撞,于是世界一片恐慌,以为世界

末日就要来临。这个预言确实应验了,巨大的彗星尾扫过地球,但地球却安然无

恙。这是因为……”

我接着说:“彗星是由极稀薄的物质组成,其密度小到每立方厘米10-22 克,

比地球上能制造的真空还要‘空’。”

林天声目光炯炯地接口道:“但在地球穿过慧尾之前有谁知道这一点呢?”

学生们很茫然,可能他们认为这和穿墙术风马牛不相及,不知所云为何。只

有我敏锐地抓到他的思维脉络,他的思维是一种大跨度的跳跃。在那一瞬间,我

甚至激发出强烈的兴奋,两个思维接近的人在这么近的距离内产生共鸣,这在我

是不可多遇的。我挥手让学生们静下来。

“天声是对的,”我说,“人们常以凝固的眼光看世界,把一些新概念看成

不可思议。几百年前人们顽固地拒绝太阳中心说,因为他们‘明明’知道人不能

倒立在天花板上,自然地球下面也不能住人。这样,他们从曾经正确的概念作了

似乎正确的推论,草率地否定了新概念。现在我们笑他们固执,我们的后人会不

会笑我们呢?”

我停顿了一下,环视学生。

“即使对于‘人不能穿墙’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也不能看作天经地义的最

后结论。螺旋桨飞机发明后,在飞机上装机枪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飞速旋转的

桨叶对子弹形成不可逾越的壁障,直到发明同步装置,使每一颗子弹恰从桨叶空

隙里穿过去,才穿破这道壁障。岩石对光线来说也是不可逾越的,但二氧化硅、

碳酸钠、碳酸钙混合融化后,变成透明的玻璃。同样的原子,仅仅是原子排列发

生了奇妙的有序变化,便使光线能够穿越。在我们的目光里,身体是不可穿透的

致密体,但X 光能穿透过去。所以,不要把任何概念看成绝对正确,看成天经地

义不可稍改。”

学生们被我的思维震撼,鸦雀无声。我笑道:“我说这些,只想给出一种思

维方法,帮助你们打破思想的壁障,并不是相信道家或瑜伽派的法术。天声你说

对吗?你是否认为口念咒语就可叩墙而入?”

学生们一片哄笑,林天声微笑着没有说话。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我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我给出一连串清晰的思维推理,

但在最后关头却突然止步,用自以为是的嘲笑淹没了新思想的第一声儿啼。

这正是我素来鄙视的庸人们的惯技。

到达河西乡已是夕阳西下。黄牛在金色的夕阳中缓步回村,牛把式们背着挽

具,在地上拖出一串清脆的响声。地头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忙着捡红薯干,我向一

个老大娘问话,她居然在薄暮中认出我:“何老师哇,是来看那俩娃儿吗?娃儿

们可怜哪!”她絮絮叨叨地说下去,“别人都走了,就剩下他俩,又不会过日子。

你看,一地红薯干,不急着捡,去谈啥乱爱,赶明儿饿着肚子还有劲儿乱爱么?”

她告诉我,那俩娃儿一到傍晚就去黄河边,直到深夜才回来。呶,就在那座

神像下面。我匆匆道谢后,把自行车放在村边,向河边走去。

其实,这老人就是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我想。她的话抓住了这一阶层芸芸

众生的生存真谛——尽力塞饱肚子。

说起哲学,我又想起一件事。六十年代初,日本一位物理学家阪田昌一提出

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毛主席立即作了批示,说这是第一位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指导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家,全国自然闻风响应,轰轰烈烈地学起来。

我对于以政治权威判决学术问题的作法,历来颇有腹诽,这样只能产生李森

科那样的学术骗子加恶棍。但在向学生讲述物质无限可分思想时,我却毫无负疚

之感,因为我非常相信它。甚至在接触到它的一刹那中,我就感觉到心灵的震撼,

心弦的共鸣!我能感受到一代伟人透视千古的哲人目光。

52书库推荐浏览: 王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