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阿苏想了想,说道:“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理解是一种相知相得,可以说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境界上的理解。他们所理解的更多的是对方的思想,是一种最高境界的理解。”
夫子也跟着说:“他们之间的这种理解可以说是理解的极致,不是所有的好朋友都能够达到的。这种理解已经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甚至于在思想上是不分彼此。这种理解大多产生于有相同喜好的人之间,而像三国中的刘关张三人,虽然已经桃园结义,但由于各自的性格、思想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之间的理解更多的是以义气做为纽带,而不是这种纯粹的理解。正因为如此,这种理解也是极为难得的。
奇哥点了点头,笑着说:“夫子的话太精辟了,我也感觉这种理解已经超脱俗世了,是完全建立在精神领域上的,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我觉得只要有机缘,这种理解的建立就像一见钟情那样的奇妙。”
阿苏忙说:“奇哥的说法也很妙,我也讲一个故事吧!”
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的穆孔晖,原系聊城堂邑西关人。他早年家贫,头悬梁,锥刺股,十年寒窗,终于得中,并官居翰林。晚年被选为嘉靖帝的太傅。
这嘉靖帝当太子时,住的是金楼玉殿,穿的是凌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他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对民间的疾苦一无所知。这天,穆太傅教他读一位先贤的文章,
其上写道:“某年,山东大旱,赤地千里,哀鸿遍野,饿殍载道⋯⋯侥幸苟活者,亦是饥肠辘辘,靠挖草根剥树皮,以延残喘⋯⋯”穆太傅说:“就是肚子饿得厉害。”太子道:“我怎么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太傅只好摇摇头。太子又问:“草根树皮是什么滋味?他们为啥不吃粮食,却偏偏去啃草根树皮呢?”
早年受尽穷苦煎熬的穆太傅,对太子的这些疑问没有马上回答。他沉思了良久道:“你问的这些事,我一时也很难使你明白,待明日我再与你讲解。”
晚上,穆太傅面见娘娘,禀报了太子的学习情况,并谈了自己教导太子的想法。娘娘对太傅的想法深表赞同。
第二天早起,等太子用完了早膳,穆太傅就要领太子出宫。太子感到奇怪,问道:“太傅不在宫中教我读书,带我何往?”穆太傅道:“要到外面去回答你昨天的提问。”太子感到新鲜,便高高兴兴随穆太傅走出宫来。
穆太傅在前头走,太子在后面跟,来到荒郊野外,没有行几里路,太子就腿酸脚痛,走不动了。可是穆太傅没让他休息,仍领他一步一挪地往前走。太子累得满身大汗,又饿又渴,连连恳求道:“太傅,我又累又渴,实在走不动了,咱们还是快回宫吧。”穆太傅沉下脸色道:“老夫这么大年纪,还没说累饿二字,你小小年纪,焉能言及!”太子见太傅动怒,只好咬着牙坚持又走了一段路。最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得苦苦哀求道:“太傅,我饿得肚子直叫唤,实在难忍,还是休息下吧!”穆太傅望着太子狼狈样儿,这才说:“你昨天不是说没有感觉过饥饿的味道吗?”穆太傅从路边摘了树枝树皮,挖了一些草根,一起捧给太子。太子道:“好好,眼下没鱼肉糕饼,也只有以此充饥了。”他放在嘴里一嚼,只觉得苦涩难咽,即刻吐出来,忙说:“哎呀,实在太苦太苦了!”穆大傅道:“现在你大概也知道,无粮的百姓为何要以草根、树皮充饥,这草根、树皮是何滋味了吧?”太子有所悟地点点头。穆太傅进一步说:“身为一国之主,如若长居宫院,享受锦衣美食,如何能知百姓之苦?欲要治国安邦,则必须把体察民间疾苦,视作首要的大事,这才能国泰民安。”
52书库推荐浏览: 逆风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