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的火红马夹,在灰白的遗址前,从形状到色调都刺目不堪,破坏了世界固有的平衡与和谐。
“逝者如斯,这才是我梦中的良辰美景啊。”来客像是终于得到了满足。这真是不可理喻的心智。陈省不禁滋生了微微的厌恶之心。
至此,他才绝望地感应到武夷之外的世界大概真的已经彻底崩溃了。
这时,却又有一股逆反的情绪升腾而出,陈省脑海中浮起另一个念头。他冲动地想告诉客人,不,失去的尚可追回,只要机会来了,紫阳书院还可以再一次重建。
但是,重建者还会是他陈省么?
想着客人刚才奇怪地呼他为“导游”,陈省一下子对自己的身份和能力发生了疑虑。
五、皓首经也无奈
送别客人,陈省回到研易台,久久注视迷幻的九曲溪,见溪水又恢复了碧绿澄清,才放下心来。
是世界真的变了吗?还是我看世界的眼光变了呢?他想。这一切,自以为生活在中世纪的陈省是永远也无法厘清的。
他只是因为一些奇怪的人们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而有些不悦。
他们的话语和做派,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或者可不可以说,是他们改变了这个本无变化的世界呢?
这青山绿水之间,红色,在过去的亿万年中都不是主色调的。
因此,也许要接受现实了。
心态也要慢慢地调整过来——虽然很难,但一定要去做。
名为研易台的山洞,夹于两石之间,茂树蓊翳,微风从洞中涌出,气流凛冽,六月无暑。背有巨石如屏,石傍有罅,累登而上,陈省接以木梯。石顶架小阁,深一丈五尺,广狭如石。后设门,前为槛。一共十三年的时间,陈省便在这里研读易经。
有访客对陈省说:“在如此幽静的地方,蓁莽崎岖,?混混冥冥,凿石架木,上下纵横,先生在这里相阴度阳,玩辞明占,观日月出入、云物往来,看鱼鸟上下、溪流消长,醉咏啸歌,动止不居,看来已经得到易的精华了!”
在遭遇穿红马夹的陌生人后,陈省对这样的结论坚决加以否认。
皓首穷经只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历史来看,陈省也仅仅是一个不自知的演员。他的所作所为,就像九曲溪上无家可归的缕缕白云一样,随时都会被高谷深涧中的无常风吹散。
远在京城的皇帝,以及陈省的政敌们,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的。
六、武夷梦
又一日,陈省下得研易台,信步来到紫阳书院处。却见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等一应俱全,实为华堂巨构,又哪里是残垣断壁!
果然,有人在不知不觉中重建了紫阳书院!
舍外平冈长阜,苍藤茂木,按衍迤扉,胶葛蒙翳,使人心目旷然以舒,窈然以深。
陈省以为自己是在梦中。
缓缓转到门口,却见青青草地上躺有一具尸首,身着红色马夹,全身水淋淋的,肿胀不堪。正是那天上岸的迷途者。
他又一次大惊失色。
他忆起那人曾提到过海难与洪水。可怜,他原来并没有逃脱啊。连救生衣也救他不得。
但他与紫阳书院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身后又有响动。陈省紧张地转头看去,见又是一行行竹筏溯溪而上,上面整齐地端坐着的,是一具具微笑着的赤衣死尸。
大概,真的是来自海洋吧。这些人可是海难中的不幸者么?
但海洋可是红色的么?
陈省这才察觉到,他与那些不速之客,是两个世界的人。但他们却在这个节点上遭遇了。
陈省需要用一生来思考这一切,思考世界的本质。
抱着这种理念,他又回到了研易台。
红色也好,绿色也罢;活人也好,死人也罢,权且由它们去吧。
把这些,当作一场梦罢。
在随后的梦中,他见到了朱熹,并觉察到理学大师的不安。朱熹忧虑地告诉陈省,他的后代子孙,已极度衰微了。
陈省在梦中思忖,可能朱熹本人就是一个梦中梦。
而九曲溪,是死鬼朱熹手拎的一根红色勾命索。
第三章 郑和的隐士们
一、决定
宣德五年,三宝太监郑和再次统领舟师前往西域,金陵人林观作为舍人,是随行者中的一员。船队从江苏太仓出发,由东海而人南海,经爪哇、古里、柯枝等番国,到达忽鲁谟斯及阿丹国,又循大洋西去,停靠木骨都束,最后直抵卜剌哇。此即今谓非洲之地域。
的确是距离大明帝国相当遥远的地方了,并且很可能便是此行的终点。十五世纪的如此远航,至此已让人感喟。林观看到,他乡风物迥异中土,人民习俗另有讲究。当地王侯们对大明使臣的到来皆感恩不尽,争相向三宝太监进献花福鹿、狮子、千里骆驼和驼鸡,这些或可以称作沉沙栖陆之伟宝、藏山隐海的灵物。
中国水手在此间盘桓一月有余,与当地人相处甚洽,日久却也不免心中泛起思乡情意。彼邦国王当即表明,愿遣王男、王叔或王弟,齐奉金叶表文随船队到中国朝贡。
然而,三宝太监郑和却一反常态,迟迟也不下达返程的命令。
连日来,每天清晨,林观都看见郑和伫立于宝船船头,面向霞光如炬的正南方向,流露出若有所思的奇妙神情。这种情况,是以前没有过的。林观不免暗自心惊。
52书库推荐浏览: 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