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惊变_吴蔚【完结】(59)

阅读记录

  朱、杨二人心头疑云甚重,便联袂往西,打算赶去胡府问个究竟。刚拐上东大街,便遇到了朱骥内兄于康及国子监监生丘濬。

  于康叫道:“妹夫,我刚去锦衣卫官署找你,你人不在,幸好在这里遇到你。”

  朱骥道:“阿兄找我,可是有什么急事?”

  于康便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来。

  朱骥问道:“这是什么?”于康道:“这是我清理打扫后巷时捡到的。我看它团作一团,滚在墙根角落下,似是被昨晚大风chuī来的,一时好奇,便打开看了。觉得上面的图案有些怪异,刚好丘兄来找于冕,我便给他看了。”

  丘濬与于冕同是国子监监生,jiāoqíng甚好。今日二人本约好一起到书铺购书,丘濬如约而来时,不巧于冕被新任国子监祭酒萧镃叫去家中了。

  杨埙伸头一看,那皱纸上用黑墨画着一个大方框,中间有十数个篆体字,不大清晰,似是印章之类,不禁摇头笑道:“这一定是哪家裱褙铺在试刻印章,不过谁会用这么大的印啊。”

  丘濬道:“这十六字是:‘天命明德,表正万方,jīng一执中,宇宙永昌。’”

  杨埙笑道:“天命明德,表正万方……”他开始还笑嘻嘻的,忽然敛色呆住,失声道,“天命明德?这……这是……”

  丘濬左右看了一眼,见近旁无人,这才低声道:“这就是昔日建文皇帝所用凝命宝的玺文。”

  朱骥大吃一惊,问道:“那这纸上的印章……”

  丘濬道:“我没见过以建文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书,但从形制来看,这应该就是建文帝的凝命宝。只是墨色是黑的,不是常规的朱色。”

  朱骥和杨埙正要因为杨行祥,也就是建文帝一案赶去礼部尚书胡濙府上,忽然又冒出了凝命宝图样来,也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二人惊疑jiāo加,不由得面面相觑。

  于康刻意压低了声音,道:“近来坊间关于新皇帝的流言颇多。甚至有人说大明之所以灾难连连,是因为皇位本不该归成祖文皇帝这一系所有,要想消弭祸患,就要还政给建文帝后裔。我和丘兄都觉得不是巧合,但又不好张扬,所以只好来找你商议。”

  京师近来关于朱氏皇帝的流言确实特别多。除了汉王朱高煦借爱妾吴氏所生之子朱祁钰复仇夺位外,还有人提及明成祖朱棣客死塞外,明仁宗朱高炽神秘bào毙,明宣宗朱瞻基壮年而卒,明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俘虏,这一连串灾祸事件均相互关联,事件根源则在于成祖皇帝朱棣——

  他不该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又在立太子一事上反复无常,因而他的子孙后代注定坐不稳大宝之位。如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而卒,明宣宗朱瞻基死时年仅三十八岁,英宗皇帝朱祁镇则是二十三岁做了瓦剌俘虏,成为了太上皇。

  而今报应又将落在明景帝朱祁钰身上,不独有明成祖朱棣的罪孽,还有明宣宗朱瞻基残害叔叔汉王朱高煦的恶行,也将一并着落在他身上。他命中注定没有子嗣,但因汉王朱高煦诸子皆被诛灭,九五之尊之位将会重新回到建文帝朱允炆一系。

  至于明英宗朱祁镇命运格外与众不同,盖因上天曾降天火焚毁了紫禁城三大殿,yù以此作为警醒。明成祖朱棣心中不安,未敢重修三大殿。偏偏明英宗朱祁镇不信邪,年轻气盛,即位不久便命工匠蒯祥主持重修三大殿,且规模比当年更加宏大。朱祁镇还yù学当年郑和下西洋盛事,再兴下西洋之举,因其人不知天高地厚,太过狂妄自大,所以上天要特别惩罚他,让他被瓦剌俘虏。

  朱骥也曾听到过诸多类似说法,但却不是来自民间,而是源自官署及宫中。他是锦衣卫代理长官,有时候明景帝朱祁钰会向他打听消息,甚至证实询问一些说法是否可靠。如传闻皇统将归还建文帝后裔之事,朱骥还是从朱祁钰口中听过,足见谣言流传之广了。

  朱祁钰表面听从礼部尚书胡濙建议,对谣言不予追究、不予理会,但内心深有所忌,不久前还曾命朱骥秘密派人到凤阳查看建庶人状况。

  建庶人名叫朱文圭,即建文帝朱允炆次子。当年靖难之役,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皇宫起火,朱允炆及其长子朱文奎均不知去向,次子朱文圭当时才两岁,被朱棣废为庶人,一直幽禁在中都凤阳广安宫。朱祁钰命锦衣卫到凤阳探察监视朱文圭,显然对“皇位回归建文帝后裔”一说有些打鼓。连明景帝都多少当了真,民间普遍同qíng建文帝遭遇,完全相信的人愈发多了。

  朱骥打量着那张纸,一时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即便他是锦衣卫代长官,也没有能力处理这等涉皇室机密的大事。若是向上奏报,只怕会就此掀起一场惊涛骇làng,不知有多少无辜者要被牵累进来。至少裱褙胡同的裱褙铺要被尽数翻起,而起因只是一张来源不明、不知真假的皱纸。

  还是杨埙先笑道:“大伙儿先别这么紧张,或许是谁开玩笑也说不准。朱指挥,不如你先收了这张纸,等查实了,再作决断不迟。”

  朱骥想了一想,道:“只能先这样了。”将那张纸笼入袖中,又道:“阿兄,丘兄,这件事可大可小。大明才刚刚渡过了难关,在我查证之前,还请二位不要张扬。”

  于康道:“妹夫放心,我们都知道利害,既然jiāo给了你处置,便完全放了心,决计不会再对第三人说起。”

  朱骥道:“如此……”忽觉一阵风过,却是吴珊瑚匆匆擦肩而过,一边走还一边抹眼泪,忙叫道:“珊瑚!”

  吴珊瑚略略回头看了一眼,便又往前走去。朱骥一眼瞥见她双眼肿得老高,忙追上几步,劝道:“珊瑚,人死不能复生,还望你节哀自重。”

  吴珊瑚白了朱骥一眼,道:“关你什么事!”硬邦邦地甩了一句,自顾自走了。

  朱骥见这位自小相识的邻家小妹消瘦得厉害,身子单薄成一片纸,在寒风中摇摇晃晃,不免很是忧心。但又必须得与杨埙赶去礼部尚书胡濙府上,一时颇为踌躇。

  丘濬忙道:“既然朱兄还有事,就先去忙吧。我曾在扇铺见过吴小娘子,算是相识,我会照顾她,送她安然返家的。”

  朱骥大喜过望,忙道:“如此便有劳丘兄了。”

  丘濬便与于康招呼了一声,自去追吴珊瑚。朱骥和杨埙自往麻绳胡同而来。

  途中,朱骥问道:“杨匠官如何看待这张印有凝命宝图样的纸?”

  杨埙道:“先不说这张纸。朱指挥如何看待那些流言,尤其是皇位该回归建文一系之说?”

  朱骥道:“不过是无聊之人的闲言碎语罢了。”

  杨埙道:“这张纸肯定跟那谣言有关。”

  朱骥道:“杨匠官难道也相信那谣言?”

  杨埙道:“当然不信。但所谓无风不起làng,肯定有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有意散布此类谣言。”

  明成祖朱棣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位后,以铁血残忍手段镇压建文旧臣,民间凡收藏诸臣书信著作者都要抄家处死,想以此手段来令建文君臣从世上销声匿迹。人们表面屈服于恐怖统治,但心中显然更怀念忠厚大度的建文帝,而方孝孺等建文遗臣的壮烈身死也令无数人感怀泪下。明仁宗、明宣宗之后,政治气氛大为宽松,建文帝等不再是什么隐晦的话题,民间因而有不少建文帝朱允炆行走西南的故事流传。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太皇太后张氏病重,紧急召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入宫,询问国家还有什么大事没有办。杨士奇当面提出了三件事:其一,建文帝朱允炆虽死,但应当编修实录。其二,成祖皇帝曾下诏凡收藏方孝孺诸臣遗书者死,这条禁令应当解除。第三件事还未来得及上奏,张后就已崩逝,当然也未来不及回应杨士奇的奏请[12]。杨士奇所言三件国家大事中,两件均与建文帝有关,足见早已不是什么忌讳。

  土木堡之变后,人们惊骇于大明的软弱与不堪一击,再联系当年北宋灭国之祸,不免有所反思。有人列举了自明成祖朱棣即位以来的种种天灾异变及人事变迁,并将所有过错归咎于朱棣夺位及迁都。而自明成祖朱棣病逝,到明景帝朱祁钰即位,短短二十五年,竟换了五任皇帝,确实可惊可怖,因而皇统该回归建文一说应运而生。

  但在杨埙看来,所有的流言都是马后pào,建立在假设的前提上。说成祖皇帝朱棣不该夺位、不该迁都,如何如何,但朱棣早已是名闻世界的永乐大帝,北京亦是大明的首都,这些都是无可更改的事实。而所谓灾异变故,历朝历代比比皆是,只不过人言刻意附会,便成了耸人听闻的因果报应说。汉武帝、唐太宗是世所公认的英明睿智之主,然前者父子自相残杀、幼子成人即逝,大权落入霍光之手。后者亦是骨ròu相残,终立软弱的李治为太子,直接导致了武则天谋朝篡位。如果有心人愿意附会,可以编出一大串因果循环、报应不慡的故事来。

52书库推荐浏览: 吴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