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2长安鬼迹_魏风华【完结】(43)

阅读记录

  韩愈一直在为理想而努力奋斗。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对韩愈来说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这一年,凤翔法门寺举行大典,向世人展示佛骨。这种盛事每三十年一次。宪宗在这一年下诏,请佛骨入皇宫供奉,为此派人去凤翔迎接佛骨,并在长安举行了空前的仪式。

  韩愈坚决表示反对,并向皇帝递jiāo了《论佛骨表》,激烈地表示:“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也就是说,若佛灵降罪,自己承担一切后果。

  韩愈态度坚决如此。

  这让皇帝愤怒,yù杀韩愈,群臣求qíng,韩愈最终被贬为cháo州刺史。

  此去出京,前路遥遥,至蓝关,诗人写下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cháo州路八千。yù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后人可能远远低估了韩愈当时的孤独感。

  中唐时,儒学的处境比我们想象得要糟糕得多。当我们对魏晋时儒学的第一次崩溃念念不忘时,却忽略了它在中唐于佛教压力下的第二次坍塌。

  笔记《唐国史补》中记载了一则往事,说韩愈晚年登华山绝顶,险途难返,发狂而痛哭。这何止是为前路?当如魏晋之阮籍,遇穷途而落泪,哭的是一种大的人生。韩愈华山之哭,更包含着对本土传统思想在中唐时遭包括佛教在内的各方面挑战的揪心。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的心灵格局的确发生了大变化。

  为期八年的动乱涤dàng了各个领域内的秩序。在唐朝的政治地图上,藩镇割据的局面已形成;唐人的内心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层士大夫那里,内心开始被进入全盛期的禅宗所侵染;中下层官员那里,价值观也已发生变迁,“义”开始大于“忠”。关于这一点,《独异志》中的一个故事可佐证。

  大历年间,长安境内的万年县县尉侯彝藏匿了身有大罪的逃犯。这听上去有些奇怪,因为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这样的身份还会窝藏罪犯?这侠义jīng神玩得有点大了。后来朝廷问罪,派御史审问侯彝,后者虽理屈词穷,但终不坦白逃犯藏身之地。使用刑罚,仍不jiāo代。御史也没办法了,道:“逃犯就在你右膝盖下吧!”意思是,你为什么不屈服呢?

  侯彝听后,揭庭砖猛击膝盖,展示给御史看:“呵呵,哪里有逃犯?”

  御史更怒,在铁锅下聚柴,升起烈火,烤侯彝的小腹。

  侯彝却说:“为什么不再加点炭?”

  御史沮丧,将此事奏于代宗,皇帝诏问:“为什么隐藏国贼而自己吃苦头到这种地步?”

  侯彝答:“国贼确实是我隐藏的,但我已答应保护人家了,所以即使是死也不能说出藏身地点。”

  案子最终的结果是:侯彝被皇帝下令贬为江西瑞州高安县尉。

  作为县尉的侯彝,为了一句承诺,知法而犯法,虽承认罪行,但却不jiāo代国家要犯被藏匿何处,对朋友之“义”超越了对国家之“忠”。以上观念在“安史之乱”前是很难想象的。由此可见,大动dàng后,“忠”的对象(唐朝廷)已难以承载“忠”的意义,而“义”被放大了,因为越是动dàng无常的年代,需要“义”的地方就越多。

  在这个事件中,朝廷的暧昧也很有意思:明知侯彝窝藏国家要犯,最后却没治罪,只是把他从长安万年县县尉调为江西高安县县尉,由“从八品下”变成了“从九品下”,官阶降低了一品,职位本身却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唐帝国的秩序和价值观从下到上发生了混乱,这是最令韩愈悲伤的。所以,直到他死,仍对此耿耿于怀。这种耿耿于怀是正史上的说法。晚年的韩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长庆四年的长安靖安里韩府。

  韩愈在这一年死去了。其死因,引发了后世的议论。五代十国时陶谷著有《清异录》,里面记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昌黎公愈晚年颇亲脂粉,服食用硫磺末搅粥饭啖jī男,不使jiāo,千日烹庖,名‘火灵库’。公间日进一只焉,始亦见功,终致命绝。”

  说的是,韩愈晚年好女色,为qiáng壮身体,吃一种叫火灵库的东西。火灵库是什么?喂公jī拌有硫磺末儿的粥,吃后又不叫其与母jījiāo配,以此养到千日,再将这公jī烹蒸,效果如超级chūn药。

  按记载,韩愈大人隔一天吃一只这样的公jī。

  韩愈死后,白居易写了首诗《思旧》:“闲日一思旧,旧游如目前。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退之服硫磺,一病迄不愈。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bào夭,悉不过中年。惟余不服食,老命反延迟……”

  信佛教的白居易最终活了七十五岁,而反佛的韩愈五十七岁即逝,虽然也不算短命,但毕竟死因不甚光彩(如果那一切是真的),尤其对他这样一个以恢复儒学道统自居的人来说。

  后来,宋明理学建设者将韩愈视为先驱,因而极力反对《清异录》和《思旧》诗里的说法,认为韩愈是一贯反对服食丹药的,在很多文章中有证明,《清异录》里的说法是造谣,而《思旧》里的“退之”并不是韩愈。在当时,还有一个叫卫中立的人,是当时的御史中丞卫晏之子,同样字退之。他们又认为:韩愈和白居易虽都是大家,但关系实在一般,甚至还不怎么好,一个反佛,一个尊佛,文学追求上也不一样,彼此相轻,因而白在诗中不会提到韩。持以上观点的人很是激动,因为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儒学斗士死于chūn药。

  但是,很多时候,人生是矛盾,也是残酷的,《清异录》中的说法也许是真的呢?因为撰者离韩愈生活的时代不远,且该书的风格又非纯杜撰,而是一本记叙唐朝生活的实录。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物的另一面是出人意料的。生活本身有着来自原始人xing的最简单的诱惑,而且晚年的韩愈身心疲倦,古文运动和反佛主张都失败了,从南方返回长安后不再锋芒毕露,战斗jīng神渐渐退去而寄qíng深宅也未尝可知。

  送塔过海的僧人

  唐朝儒释道三教并行。

  唐初时,太宗虽然信奉道教,但对佛教亦不反对,甚至还派玄奘西行取经。

  就这样,我们的唐僧,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二十七岁那年,独自踏上西行求经之路。

  二十七岁是个神奇的年龄,有那么多伟大人物的人生在这一年发生巨变。

  孤身西去,荒漠万里。这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的朝圣之路,也是一个唐朝青年的探险之路。但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勇气,也不是每一扇大门都会为信徒而开。除了热爱外,还需要金石般坚忍之心。

  玄奘取经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此日,他进入了著名的维摩诘方丈室。

  维摩诘,佛教中著名的居士,家富亿金,而苦于修行,终为菩萨。他曾与文殊菩萨有过一次著名的对话。当时,他托病在家,佛祖派文殊去探视。

  文殊:“此室为何没有一个侍者?”

  维摩诘:“一如佛土皆空。”

  文殊:“何以为空?”

  维摩诘:“人以为空,即空。”

  文殊:“既为空,何用再空?”

  维摩诘:“以无分别空,故空。”

  文殊:“空会有什么分别吗?”

  维摩诘:“分别亦即空。”

  文殊:“既然皆为空,你之疾应向何处求治?”

  维摩诘:“向佛陀之外的诸见解求。”

  文殊:“佛陀之外的诸见解又当何求?”

  维摩诘:“当求于诸佛之解脱中。”

  文殊:“诸佛之解脱又当求于何?”

  维摩诘:“当向众生修心中求!”

  传说中,维摩诘的修行之室为一石屋,只有一丈平方,但在他讲法时,却能容纳万人,以至无量。玄奘在进入该室前,已决定随后东归大唐,于是yù于其室壁上书写下年月日,以作纪念。他提笔上前,望见墙壁就在不远处,但“约行数千百步,终不及墙”。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

  按《独异志》记载,玄奘西去取经的年岁,唐朝名寺灵严寺的松枝年年指向西边,及至大师返回,松枝才变换方向,皆指东边。虽然在维摩诘方丈室触壁不及,但他也已是震烁东土的大师了。一个把人生中最光彩的年华赋予孤途和信仰的人,无论如何是值得我们敬畏的。

  取经回来的玄奘,讲经译经,佛教更为红火。后来,经武则天推动,到了中唐,再加上禅宗的崛起,佛教进入全盛期。但物极必反,晚唐武宗时,突然来了一轮灭佛运动,下面这则秘密故事从侧面说到这一事件:

52书库推荐浏览: 魏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