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白事知宾的那些年_淹留【完结】(25)

阅读记录

  再紧接着不到一个月,十二栋的另外一个老人家也去了。

  有天周末,奶奶牵着我去买菜,碰上了楼下的一个大妈,两人就聊了起来。

  太婆,您听说了吗?

  奶奶不太擅长拉家常。那大妈并不介意,自顾自的说:我们隔壁十二栋,这个月走了两个,一个月初,一个月尾,啧啧。

  上次听人说,搬到这里的老人,没几个能熬过半年的啊。

  大妈说道这儿,停下了,意识到这话有些不妥,赶忙道歉:太婆,我不是说您。

  奶奶笑了笑,问:熬不过半年?

  大妈感慨着:是啊,半年走了好几个个老人。

  我插不上嘴,但觉得这事儿有趣,就跟在奶奶后面认真听着。我们一路把菜买完了回家,那大妈嘴巴就没停过。

  原来这一片不仅我们这里,还有其他地方,最近走了不少老人,都是自然死亡。不过他们大多都是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

  我问奶奶为啥,奶奶没答话。

  后来我才知道,这并不是因为这边风水不好,而是老一辈的人们,都住在平房里每天踩着地面儿过日子。结果突然搬到高楼林立的地方,每天脚踩不到地,一时不适应,再加上年纪大了,就容易就去了。

  其实这就是阴阳不调,年轻人体质好倒没什么,老年人体质差一点儿,再加上不容易融入新环境跟心理方面的一些因素,就容易出事。

  医院里的医生经常建议老人家下楼到处走走,多和人说说话,也就是这个理。

  那段日子小区里真是热闹,每天晚上都有人在下面搭棚子守灵。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守灵根据各地习俗,有很多种情况,在这里很难以统一说明。但就拿当地的风俗来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要在门口搭个灵棚,灵棚里点着灯,灯不能熄,要一直维持到死者下葬之后,才能把灵棚撤了;另一种不用搭灵棚,大家守在堂屋就成。

  在乡下的时候,孙中平和赵家都是没有搭灵棚,大家都守在堂屋。

  这边稍微隔个三五里风俗就不太一样。

  这边的人想在楼道里搭灵棚不可能,所以只能把灵棚搭在楼下。

  记得没多久,我们隔壁那栋,走了个老头儿,估计也是搬到这边之后,熬不过就去了。

  那天我在外面看病打完针,很晚才回来。

  正好要路过隔壁的灵棚。奶奶就用手蒙住我的眼睛,让我不要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蒙眼睛这在白事当中也叫眼不见为净。

  《灵枢经》有载:阳气上走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睛,从目,从青。青意为精华。目与青结合起来又表示:目是人身之精华。

  外面广为流传开天眼见鬼的方法,一是用牛眼泪擦眼睛;二是用柳叶沾无根水擦眼睛。

  两者都是直接破坏眼部的阴阳均衡,达到开天眼的目的。

  所以在白事里头才有眼不见为净一说,在丧礼的时候,倘若有体质不怎么好的小孩子,一般都要遮住小孩子的眼睛,以防止他们的眼睛被阴气冲了,导致见鬼而受到惊吓。

  奶奶是被我的体质搞怕了,所以这会儿即便走到灵棚前边,也要用手遮住我的眼睛,怕我被冲撞。

  担惊受怕过了灵棚,奶奶回头看了一眼,叹气说:有些没做好啊。

  原来那一家请来办主持丧礼的人可能并不专业,虽然场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很多小细节都没有注意。

  这里不说奶奶,就连张翠娥婆婆来了,都能发现一大堆问题。

  最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灵棚与大楼大门之间差了点东西。

  在白事里头,这东西有个名词,叫渡灯。

  第十三章 渡灯

  什么是渡灯呢?渡灯并不常用,而且是近几十年才流行起来的,主要是用在城里的丧事上。别以为白事知宾都是一群只遵循古制的人,丧礼时候所遵循的礼节,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变化的。

  最近几十年,因为城里高楼大厦,即便在楼下搭了灵棚,死者的灵魂还得穿过楼道、上楼,直到回到自己家。这一段路上,因为拐角太多,灵棚和堂屋里的灯是照不到这边的,所以在楼道里还要放一盏渡灯。

  渡灯的制作很简单,把死者生前穿过的衣物里捡一根棉线,搓成油灯线就成了。倘若死者家在二楼以上的话,渡灯得放在楼梯口,边上放一个铁盆,时不时还得在铁盆里烧点纸钱。

  隔壁栋那户人家的丧礼看上去办得有模有样,但是细节方面就做的很不到位了,看样子应该不是专业人士做的。

  不过奶奶也有些吃不准,因为渡灯是最近几十年在城里才流行起来的,办丧事的那个人不知道情有可原。

  其实想要成为一个白事知宾非常困,也不是说想当就能当的,首先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三观一定要正,因为白事知宾想要害人实在太容易了,丧礼上故意错一点都够让人喝一壶的;第二,要学的东西很多,像《礼记》中的《檀弓》、《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丧大记》、《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丧服四制》都是要专攻的部分,而且不仅这部分,其他部分也要熟读。但更难的还在,除了《礼记》之外的儒家十三经这你也得有所涉猎。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得根据当地习俗进行丧礼。

52书库推荐浏览: 淹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