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做是我发现了这座古墓,一定没有他那样的魄力,多半要瞻前顾后,浮想联翩,到最后也没胆量去做这种冒险系数很高的坏事。
小时候我妈就常摸着我的耳朵说我耳根子太软,将来不是怕老婆就是没主意。这种论调好几次都惹的我奶奶大怒,却又找不出有力的反驳意见。
一个人但凡像我这样心思过于细密,什么事都要反复论证推想,最后肯定会变得胆小怕事、流于平庸。这也正是我注定事事不如三叔,一直被他牵着鼻子走的原因。
走完这条短短的墓道,就是地宫前殿入口,地宫面积不大,作为一座皇陵,这里明显有点局促。我定了定神,尽量抑制着过快的心跳,慢慢走了进去。
题外话:数月前生日聚会,因为喝多了,把朋友送的礼物落在酒店。本以为永远失去了,昨日去那家店吃饭,经理竟然为我留着。酒足饭饱带着失而复得的礼物回家,心中感动莫名,其中有朋友送的一套无线鼠标、键盘,非常好用。
☆、第十三章 重现
前殿是一间不太大的长方形石室,东西两面墙上绘了壁画。屋中间有个小小的祭坛,摆着几样礼器,都是很值钱的铜器,不知什么原因三叔竟然把它们留了下来。
殿里光线很暗,只在东南角设了一盏孤灯。我猜不出是什么用意,莫不是这里还会有鬼吹灯?不由心情有点紧张。打亮马灯往四下查看,生怕再有什么恐怖陷阱。
古时候丧葬是有一套专门礼仪的,死者按照生前等级、身份下葬,半点马虎不得。这座墓的面积和规格恐怕连个王侯都比不上,埋的居然是位皇上,我几乎怀疑三叔弄错了。
殿中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举高马灯上下打量,隐约看到殿顶的藻井是拱形的,绘着卷云花纹,九盏莲花形长明灯由巨大的枝形金属支架托举着,从顶上垂吊下来。
我曾经听我爷爷提过,这种灯可以在地面布设机关,将储藏在地下的灯油引上去,连点火的装置都在地面,不需要用长杆就可以点燃。
谁都知道,死人是不需要灯光的。墓室里设长明灯无非两个原因:一是消耗氧气,让墓室处于真空状态,有益于尸体和殉葬品的保存。
另一个原因就是抵御盗墓者,在灯油里掺进毒物,点燃后药性散发出来,将入侵者毒杀。我觉得这两种情况后果都很可怕,还是不去尝试为妙。
站在殿中辨别了一下方位,我是从东耳室出来的,古代墓葬一般都讲究结构对称,对面还应该有间西耳室,左首正门通向外面墓道,右首进入主棺室。
三叔是按照土夫子的传统作法,放弃正门,从耳室打盗洞进来的。这么做不但易于绕过门上可能有的机关陷阱,也不必费力气打开墓门外那道坚不可摧的金刚墙,不过这样做需要有高超的探穴定位能力,还得非常了解墓室结构才行。
如果我爷爷的说法是正确的,大殿正门附近应该有个长明灯的点火装置。古时候的墓室其实就是模仿死者生前居室的格局,照此推断,点灯装置大概应设在墓门右边才对。
我转头打量甬道尽头地宫入口那两扇厚重的汉白玉大门,那里一切仍保持原状,墓门紧闭,几千斤重的自来石没有被人挪动过的迹象。
上下几道的铜质门轴虽然锈蚀了,看起来仍然十分坚固。门两侧各立着一具黑黝黝的生铁人俑,面貌凶恶,手持兵器护卫着墓门。
点燃长明灯的机关想必就在其中一个人俑身上。既然不打算点灯,我也就不费力气去找那个装置,提着马灯转身去看墙上的壁画。
这是一组表现墓主生平的叙事壁画。开始是一位少年天子被宫人服侍洗漱更衣的情景,山羊胡子大臣在殿外等候,众多侍从列立两侧,一名双手捧了水盆的宫女从屏风后走出,刚露半个身子,显得动感十足,眉眼也分外妖娆。
往下是朝堂上的情景,小皇帝和一位中年妇女抱在一起,面容悲戚,大臣们也愁眉苦脸……
看完这一面墙,我走到对面,发现那位小皇帝已经出家做了和尚,伴着青灯古佛抄写经卷,身边的僧人正是先前服侍他的内侍。
最后一个场景是一群骄横的蒙古官员,手捧圣旨向僧人打扮的小皇帝宣读,出了家的小天子举着牛角樽仰天长叹,旁边僧人作伏地痛哭状,看来这位小皇帝最终还是被蒙古大汗赐死了。
我对宋史知道的不多,记得南宋好像存续了一百五十多年,共有九位皇帝。杭州当时是南宋国都,所以前六位皇帝的陵墓离此不远,都是葬于绍兴宝山。
分别是高宗赵构的永思陵、孝宗赵睿的永阜陵、光宗赵惇的永崇陵、宁宗赵扩的永茂陵,理宗赵昀的永穆陵、度宗赵lu(音禄,示旁加基字,很冷僻,《康熙字典》里才查得到)的永绍陵。
度宗执政时期,南宋皇朝已经奄奄一息。元兵灭掉金国以后立刻回头收拾大宋,当时的朝廷早已经放弃抵抗,一味把精力用于和谈。
民间的抵抗组织拥立了一位皇族成员为王,史称端宗,由陆秀夫和张世杰带着这位小皇帝在福建一带打游击。
小皇帝在元兵追剿下不堪重负,很快就得病死了,陆张二人又立小皇帝的弟弟为卫王,继续与元军周旋。后来兵败,背着卫王跳海自杀了。
这两位小皇帝据说都葬在广东、福建一带,具体方位不详。
52书库推荐浏览: 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