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夜_万里行舟【完结】(14)

阅读记录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从这个句子来看,倒不像是凶手威胁人的样子。如果凶手来临,他一定会拿出厉害的手段显示一种迹象。一句诗,起不到威胁的作用。难道是知情人送的?他来送纸片的目的是什么?是报信?可为什么这么隐讳?这个手法与什么有点相似呢?嗷,与匿名信相似。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怕事吗?再不然他与凶手之间有什么难言之隐。

  赵景想过来想过去,终于他想到这句诗里可能隐藏着凶手的名字。只要解开这奇妙的诗句,才能把事情弄出个眉目。

  赵景平时爱好诗词字画,也擅长猜谜。只要看到报刊杂志上有谜语登出,他会忘了吃饭。他的爱人范淑丽也可以成他这方面的知音。

  回到招待所,赵景、何文忠都来了兴趣,一同猜起谜来。

  赵景先用了一个增损手法,猜不对;又用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法、溯源法等,还是不对。他头痛了。

  屋外,风萧萧,单调而凄楚。他机械的在屋里踱来踱去。

  何文忠瞪着细小的眼想着。

  外边的风雨时时在搅乱着的心。

  猜了一会儿,还是猜不着。

  何文忠不耐烦地说:“无尽夜雨萧萧下。“

  “你说什么?“赵景突然得到了一点启迪。就自己嘟囔说,莫非这个人姓萧?“萧萧”是个双音节词。假如这是两个姓萧的,这里有姓萧的吗?没有。不对。不能只想到这两个字,应该把握整体。“无边落木萧萧下”,重点在这个“下”字上和“无边落木”上。他调动了思维中的能量,终于推理猜字的方法射出了谜底。他高兴的眉头终于舒展了。他对何文忠说:“猜着了,猜着了!?”

  “什么字?”

  是一个名字,他叫陈曰。“

  何文忠百思不得其解,赵景慢条斯理的对他说:“诗句中的两个萧字,都可以理解为姓,那么,都是什么人姓萧呢?当然说的是名人。往哪里去找这两个人呢?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北朝不说,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小朝廷。齐国、梁国的国君都姓萧。这是第一步。萧萧之下,也就是齐、梁之下,又是什么国呢?那就是“陈”,这是第二步。这个"陳“字,应该是繁体。无边,就是没有耳字旁,这样,就剩下一个繁体“東”字。这是第三步。“落木”,就是从繁体“東”字中把“木”字去点。这样,就只剩下一个“曰”字了。故而叫他陈曰。“

  “哎呀,太麻烦了。“

  “嘿嘿。当麻烦找到你,你不麻烦也得麻烦哦。”

  可是,陈曰又是谁呢?他是干什么的呢?这个人就像黑影中的虚幻,叫人无从琢磨。

  『8』第八章金龙寺的惊秫

  看起来老天爷开眼,怕耽误人们中秋赏月,居然在黎明时分放晴了。因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就要来临。常言道,八月十五月光明。这场雨把天空洗的分外净彻,今年的月亮一定分外的皎洁、明亮。不然,为什么这么巧呢?可是,我们的主人公——赵景还没有闲情逸致去想后天晚上如何与爱妻娇子一同赏月和吟诗作对呢。但是,他为了完成任务,他就必须进城。他觉得必须从陈安详嘴里把陈安泰的死因弄个明白。

  凶手为什么平白无故的殴打陈安详呢?为什么又发生在陈家坟呢?为什么陈安泰的人头会被人偷去呢?看起来与陈安泰的死又很大关系。假如他是冤枉的,一定要还他一个清白。哪怕他的出身不好。

  赵景决定把何文忠留下,因为他在陈家庄有亲戚,出出进进也方便。赵景深知何文忠这个人随和,脾气有点嘻嘻哈哈,有点近于油。但是,他终不会失去一个做公安刑警的本色。同时,何文忠有很快和别人融为一体的本领。赵景给他的任务是把陈曰这个人打听出来。接着又附耳嘱咐他一些话,何文忠点头称是。

52书库推荐浏览: 万里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