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金石学家吾丘衍则有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在于,铸镜时先用精铜做镜体,再用稍微浊点的铜填补铸入镜面,然后将镜面削平,把铅加在上面,正是由于铜的清浊程度不同,放射光线的明暗程度也不一样,于是对着阳光照射时,镜背的铭文和纹饰才会映射在墙上。
“上述两种说法,前一个叫‘铸造说’,后一个叫‘镶嵌说’,是我国古代对透光镜透光原理研究的两种主要观点。
“透光镜神奇的透光作用,也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也想破解这个谜:1832年普林赛泊撰文认为铸镜过程中的型压造成了透光。10年后,英国物理学家布鲁斯特认为透光效果是由于构成铜镜金属的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日本在明治初年仿制出了大量的透光镜,英国学者艾尔顿和佩里研究后认为,透光效果是由于镜面曲率差异造成的,有字迹的地方,镜体较厚,镜面相应有所下凹,反射光集中;镜体薄的地方,镜面凸出,反射光比较分散,这样就造成了透光的效果……种种观点,争论不休,让人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有没有个定论呢?”郭小芬问。
“有。”刘新宇说,“1961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博物馆视察工作的时候,对透光镜非常感兴趣,提出应该把其中的光学原理搞明白,有关部门于是组织科学家开展了专题研究,终于获得了成功。
“原来,透光镜的镜体在浇铸冷却的过程中,铜镜内部形成了铸造应力,镜体较薄,凝固得快,镜边较厚,凝固得慢,当镜边凝固时,猛烈收缩,压迫镜体拱起,而镜背由于有纹饰和铭文,因此在凹凸处冷却的收缩率也不相同,这对镜边起着支撑和约束作用,阻碍镜边的收缩。正是这种冷却过程中铜镜内部力量的矛盾作用,造成了青铜镜金属结构的形成,使镜面产生了与镜背纹饰和铭文相对应的微小起伏。这种起伏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通过光程放大之后,反射光的散射程度不一致,才形成明暗不同的亮影——即透光现象。
“此外,工匠在磨镜中的技术也十分关键。铜镜研磨到一定程度,镜体越来越薄了,一旦把手松开,铜镜表面不受压力时,镜体中间薄的部分出现反弹,造成镜缘翘起,镜面突了出来。有纹饰和铭文的部分较厚,刚性大,曲率较小,当镜面受光时,反射光集中,投影较亮;无字处较薄,弯曲度大,反射光发散,投影较暗。也就是说,研磨时的压应力产生弹性形变,使整个镜面放射出与背面花纹相对应的明暗图像——这也是造成透光现象的重要成因。”
马笑中听得目瞪口呆:“两千年前……咱们老祖宗就懂这些?我他妈的现在听着都有好多听不懂的呢!”
刘新宇看着他,笑了笑说:“最近几年,透光镜也被仿制出来了不少,但是真正从收藏角度上讲,最有价值的无疑还是中国古代的铜镜——尤其是西汉的。问题在于西汉透光镜留存下来的实在是太稀少了,整个世界上目前只发现了四面,其中三面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里,还有就是阿累家的那一面了。”
“阿累家怎么得到这一面透光镜的,不得而知,甚至很少有外人见过它,大小、纹饰,完全是个谜,但最令人好奇的是它的铭文。”刘新宇说,“上海博物馆那三面,一面的铭文是‘见日之光,天下大明’,另外两面是‘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不泄’,这都是赞美铜镜照明的常见铭文,据说阿累家的那面,不仅透光质量非常好,而且铭文也与这三面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因此令无数收藏家渴慕至极,有人在前些年出价1000万元想收购,阿累的妈妈坚决不允许。阿累去世后,他的妈妈精神失常,樊一帆把他家的藏品卖了不少,但是那面透光镜却全无踪影,据说已经有人提出愿意以2000万元收买,并找到小青,但是小青坚持说,她并没有得到那面透光镜。”
“那就偷偷地绑架她,严刑逼供,她肯定会说的嘛。”一直在旁边听着的朱志宝突然开了腔。
大家都吃了一惊,目光齐刷刷地瞪着他,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仿佛这些人听不懂自己的话才是怪事,然后又甩着胖胖的腮帮子,冲进喷水池享受“淋浴”去了。
“虽然他的话不中听,但是古玩界有些和黑社会勾结的,为了件玩意儿违法犯罪甚至闹出人命的,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刘新宇指着朱志宝的背影问,“这哥们儿到底什么来历?我是在古玩城里看他傻呵呵的,怕他被人卖了,才指点他两句,就这么认识的——怎么实在得跟面包似的。”
呼延云一笑:“朱门,知道吧。他是朱夫人的宝贝儿子,被他老妈成天圈在家里,所以不是很懂人情世故。”
刘新宇一听,面色顿时有些严肃:“在诸多觊觎透光镜的收藏家中,朱门可是开价最高、表现最强势的一个,似乎志在必得。”
“我想起来了。”郭小芬对呼延云说,“那天朱夫人找你,开价100万元让你帮她找一面镜子,估计就是透光镜吧。”
“应该是。”呼延云点点头,对刘新宇说:“我也有个和朱志宝一样的困惑,既然透光镜就在小青的手中,那么只要给她一定的人身威胁,逼她交出来不就行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呼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