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幸存_呼延云【完结】(22)

阅读记录

  静了一会儿,捷达里传出一个声音:“墙后面。”

  然后,呼隆隆一阵响,捷达绕过土墙,歪歪斜斜地上了国道,一路向远方驶去。

  蓝天,草原,灰色的车身犹如浮在绿波上滑动一般,渐渐变成了一个小点,终于消失不见。

  胖胖的影子依旧印在地上,很久很久,终于动了一动,一道长长的水线浇在了土墙上,墙体腾起一股不知道是土烟还是水烟的东西,还有些枯枝断裂时发出的清脆的噼啪声。

  水线越来越短,终于停止了。影子抖了一下,嘶啦一声,拉上了拉链。

  胖刑技绕过土墙,在墙根下那片荒草中摸索了半天,摸出一个信封,掸了掸上面的土,打开扫了一眼,迅速塞进上衣的内兜里。

  一个字一万元。说到做到。

  值!寻找罪行的受益者。

  二:红豆

  1.

  北京。

  10月27日中午,汉诺酒店。

  巧克力色的玻璃窗旁,一排深红色的橡木餐桌,大都是空的。只有一个留着披肩鬈发的漂亮女孩,坐在一张餐桌前,一边用精钢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红豆冰吃,一边用手指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滑动。屏幕上,是关于“10·24特大密室杀人案”的专题网页。

  琴声潺潺,在酒店一楼这家“冷酷甜点坊”里低回着,似乎是马克西姆的“still water”。

  “事情闹大了!”郭小芬心里一声长叹,就连平时最爱的红豆冰,此刻也全然食不知味。

  此案的最早一篇报道,是发表在10月25日《北方都市报》上的,记者署名“郝文章”——这个名字颇有个性,所以郭小芬一下子就记住了。《北方都市报》是在一家北方地区发行量很大的晚报,稿子又发在2版的头条位置,所以引起了强烈关注。

  作为《法制时报》的著名记者,郭小芬看新闻比普通读者自然多了一分专业的眼光,所以从一开始就看出了些蹊跷。

  一般而言,案件类报道——尤其是涉及命案的报道,为了避免犯罪分子掌握警方的刑侦动态,在侦破前,警方都会尽量严密封锁信息。以“10·24大案”为例,在10月25日中午初侦报告结束后,面对大批拥到狐领子乡派出所的记者,楚天瑛仅仅以书面形式公布了两点:

  一、命案发生地点在狐领子乡;

  二、死亡六人。

  此外,其他细节一个字都没有提,所以,其他各家媒体的报道自然也到此为止。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郝文章那篇报道,除楚天瑛提供的内容外,还多了至关重要的两点——

  “据知情人证实,该案发生在一个门窗反锁的房间里,系一起极其罕见的特大密室惨案!”

  “在封闭的犯罪现场内,警方发现了一面国内知名保健品生产厂家——健一保健品公司生产的五行阴阳镜。众所周知,该公司一向宣称:用其定期照射人体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病、疑难病。那么,这一惨案中诸多死者的死因是否与该镜的辐射有关,目前尚不得而知……”

  经警方内部详细核查,这两点消息没有人承认向媒体透露过,至于本案的两名知情人——陈少玲和张大山,他们尚在警方的严密监控中,绝无外泄消息的可能。

  楚天瑛看到报道后勃然大怒,当即给《北方都市报》打了电话,要求郝文章说明是从哪个渠道得到这两条消息的,报社方面很客气却也很冷漠地予以了拒绝。

  郝文章的这篇“好文章”,引起了全国各大媒体发疯一样的跟进。10月26日全天,狐领子乡派出所的座机、李阔海和楚天瑛的手机都险些被记者打爆了,记者们只求证实两件事:案件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在密室、密室里是不是真的有一面五行阴阳镜。对此,楚天瑛等人只能一概答以“无可奉告”。

  一时之间,舆论甚嚣尘上,但“10·24特大杀人案”专案组却保持了惊人的冷静与克制,不再发表任何与案件有关的消息,并严禁外来人员接近湖畔楼。因此,尽管各大主流网站都做了和此案相关的专题网页,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乏善可陈。

  今年二十四岁的郭小芬,参加工作虽然只有两年时间,但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

  这个容貌娇媚的女记者不仅独立报道过多起重大刑事犯罪案件,而且凭借敏锐的观察力,经常在稿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分析和推理,有几次居然给走进死胡同的办案刑警“指点迷津”,使案件顺利侦破。可以想象,她对“10·24特大杀人案”的兴趣比其他记者要更浓厚。因此,《法制时报》生活版的主编接到健一保健品公司今天中午召开记者招待会的邀请短信后,便直接转发给了她。

  记者招待会的地点在汉诺酒店三楼的会议厅,她来得早,就在一楼的冷酷甜点坊里点了份红豆冰。

  目光穿过落地窗,她忽然发现街对面的健一大厦——健一保健品公司总部所在地——门前,聚集了很多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一个个神情激动,似乎吵着要往楼里闯。十几个身穿灰色制服的健一保健品公司的保安排成一条线,防洪堤似的拦着他们。双方你进我堵地纠缠在一起很长时间,最后胶着成一团。

  那些老人要干什么?郭小芬不解。

52书库推荐浏览: 呼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