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钱呀?”阿雯好奇地问。
“哦,这是第三套人民币,现在已经不流通了。”
“你什么时候收集钱币了?”
“不是‘收集’,而是准备花出去。”
彭龙华的回答模棱两可。
阿雯似乎听出了什么,忙问:“阿华,你要出远门?”
彭龙华点点头。
“去哪里?”阿雯又问。
彭龙华想了想,回答说:“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阿雯实在想象不出,在中国的哪个角落还会使用第三套人民币。她眨了眨眼睛,又问:“打算什么时候回来?”
“嗯,看情况吧。”
彭龙华觉得两个人这样说话有点象电影里的对白。
阿雯鼻子一酸,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她一头扎进彭龙华怀里呜咽起来。
抚摸着这个熟悉的身体,彭龙华打心底生出几分感慨来。等她结了婚,就不能这样抱她了,否则就是给台湾同胞戴绿帽子。
矮胖的诺基亚6600发出尖利的叫声,收到一条短信:
“准备好了吗?今晚就上路吧!”
屏幕左上角跳出一排标记:
▁▂▃▄▅▃
彭龙华运用几何和数学稍稍换算了一下,就看出其中的奥妙来了。
▃▄▅▃
3693 第五章彭龙华在一九六六(1)
第1小节
从2006年启程,目的地是1966年的上海,整整跨越四十年。在漫长的时空隧道里,这只是一段微小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跨度,但对彭龙华来说却是一段充满未知的漫漫旅程。
沈云锡,《百冰治百病》的作者,这是彭龙华想见到的第一个人。
沈云锡生于1922年,死于1967年,享年45岁。
彭龙华的脑海里有一团纠缠不清的绳子,要理顺它,必须找到绳头,沈云锡就是这团乱绳的绳头。
彭龙华坚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把第一站放在1966年,他想认识沈云锡,认识他的家人,如果可能的话,和他交个朋友。但是有句话彭龙华是始终不能说出口的,“沈先生,你明年就会死的。”
卡西欧电子表的液晶屏上,数字正在嗖嗖嗖地倒退,彭龙华从来没有见过手表倒着走,眼看日期定格在1966年6月15日下午2点,恢复了正常的走时。
彭龙华记得清清楚楚,出发的日期是八月初,按理说到达日期也应该是八月,却莫名其妙缩短了近一个半月,看来时空隧道也要拿“回扣”,对他这种新旅客一律“雁过拔毛”。
车厢里响起一个亲切的女声:
“亲爱的乘客,1966年到了,请去1966年的乘客从右门下车。欢迎您再次乘坐上海地铁时空专列,再见。”
大虫缓缓停下,彭龙华准备下车,屏蔽门和车门同步开启,迎面是一堵墙。
彭龙华茫然地望着这堵墙,不知该怎么下车,嘟嘟嘟的催促声倒是响了起来。彭龙华定了定神,仔细看这堵墙,发现墙体与站台边沿有一段空档,正好可以放下一只脚。
彭龙华没有再犹豫,勇敢地跨了出去,身后响起车门的关闭声,列车隆隆地驶走了,带走了光明,周围陷入一团漆黑。
1966年的时空车站,居然是一堵墙?
彭龙华象只蝙蝠一样贴在冰冷的墙面上,屁股顶着站台的屏蔽门,前面是墙,后面是门,彭龙华就象两片面包中间夹的一片肉,成了三明治。
彭龙华摸出那只“蓝冰”打火机,嚓地打出火苗,借着火苗的光亮,他看清了,这是一堵普通的红砖墙,外面砌了一层薄薄的水泥,水泥已经剥落,出现裂缝……
咝咝咝……有声音灌进他的耳朵,彭龙华斜着眼睛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墙面的裂缝里伸出一段导火索,正好被打火机点燃了,咝咝地燃烧着……
我的妈呀!墙里埋了炸药?
其实彭龙华有好几件可以用作照明的东西,手电筒在旅行袋里,手机在裤兜里,可他偏偏拿了打火机!
彭龙华想把导火索掐灭,可燃烧速度之快,没等彭龙华伸手,已经渗透到墙里面去了,现在彭龙华唯一能做的,就是抱头、弯腰、弓身,等待天崩地裂的——
轰隆!
墙面在震撼,碎裂的砖石擦彭龙华的背脊飞溅出去,所幸墙体没有坍塌,只是小型的爆炸,把墙面炸开一个直径五十公分的窟窿。
扒着窟窿,彭龙华小心翼翼朝外探望,一股腐败的臭气扑鼻而来。难以想象,他看到的是一个房间,大概有七八个平方,垃圾遍地,散落着青菜叶、煤饼渣、瓜果皮、纸屑杂物,一大一小两只老鼠正在争食一堆残羹剩饭……
彭龙华终于看清楚了,这是一间老式的垃圾房。上海人称之为“垃圾洞”,通常和公共倒粪站连在一起。那时候还没有塑料垃圾桶,弄堂里都有这种水泥砌的垃圾房,“房门”是一扇低矮的铁皮门,只到人的腰部,上面留出一段空档,居民把每天的垃圾装在铁皮簸箕里,从这个空档倒进去。所以说,以前的垃圾是“散装”,现在是“袋装”。
时空隧道的出口隐藏在弄堂的垃圾房里,真是一个绝妙的设计。
52书库推荐浏览: 睫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