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父母的家世相差悬殊,希尔倒为此感到自豪,“一边是小木屋,另一边则是拥有封号的骑士”。有一组古老的家族照片052是希尔最为珍视的,它们记录了他的美国祖先们骄傲地站在俄克拉荷马州印第安人保留地一座粗糙的小屋前面。在希尔看来更棒的是,他父亲的曾曾祖母是纯正的切诺基族①,所以他的祖先当中既有牛仔,也有美洲的原住民。这种血脉的关联老是让希尔去计算自己到底有多少分之一的印第安血统,可惜他在计算方面真的不在行,每次折腾半天,得出的结果都不尽相同。
①切诺基族,北美印第安人中易洛魁人的一支。
兰登·希尔的故事就更加缺少愉悦的成分了。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毫发无损,但精神上却被伤害得千疮百孔。他是最早攻人达豪集中营②的美军官兵之一,他目睹了那里的悲惨景象,并曾负责卸载填满了死尸的列车车厢,噩梦般的情景让他在余生当中饱受折磨。
②达豪集中营,二战中纳粹最重要的集中营之一,纳粹德国在这里进行了残忍的虐杀,令人发指。
“他曾经是一个明朗欢快的人,却也抵受不住那般的人间踵梦。”在查理看来,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由一位战斗英雄转变成了酒鬼。1966年12月的一天,喝得醉醺醺的兰登·希尔在华盛顿的杜邦圆环下了出租车,关车门的时候把自己的大衣夹在了门缝里,那辆出租车疾驰而去,兰登·希尔被拖曳致死。
半年之后,查理·希尔就自愿应征去越南参战。他老是吹嘘说,自己家的祖上都是战士,所以说,用不着征兵广告多加渲染。从查理的父亲算起,如果把家族当中的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都算上,可以列出一份在时间上毫无间断的战士名单,一直能够上溯到1812之战和法印战争。再往前数,就会有点儿含混不清了,但是希尔家族第一位当过战士的祖先,曾在1400年前后参加过爆发在苏格兰的一起小规模的战争,甚至在《切维·切斯之歌》中露了一小脸。希尔兴致髙昂地引述其中的字句:“好侍从威德灵顿,就算双腿被砍断,就算心情悲痛,也要用残肢行走。”
在驾车外出的途中,只要看到了赞颂落难英雄的碑记或者铭文,希尔肯定会急刹车,停下来大声诵读碑记上的文字,他还时常会在战士公墓里满怀哀伤地傲一次巡游。他反对越南战争,但是他渴望冒险,不惧危险。况且在他看来,只要战事一开,把当兵打仗的责任都交给穷苦人是不公平的。在“一知半解的理想主义思想”的挑动下,希尔放弃了已经上了两年的学业,跑去参战。
“不管怎么说,我当时确实是个一知半解的学生。”希尔欢快地说。
希尔是他所在战斗小组当中唯一的大学生,其他人要么是穷苦的黑人,要么是来自乡下的白种人。在这个战斗小组全部十五人当中,有十二人战死或者负伤。希尔则在这次丛林冒险中全身而退,并且体会到了在战火之下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同时也学会了如何猎杀融入了夜色中的敌人。
更重要的是,希尔懂得了一些关于自己的道理,而那也是他非常渴望了解的。报道伊拉克战争时阵亡的美国《大西洋月报》记者迈克尔·凯利曾经说过,许多男人“一生当中竭尽全力想要求得一个答案:自己究竟有多么勇敢?战争给了这些人获取这个答案的特别机会……这个问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只能你自己来解答,它摆在你面前,也摆在其他每个人面前。这很有趣,因为你知道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怀有这样的疑问,正如你自己怀有疑问那样。而一旦你了解了答案,你就能够终生牢记”。
凯利说的话或许是对的,并不是绝大多数男人都想要知道自己有多么勇敢,但希尔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充满了渴望。尽管他经受了这次自我考验,可还是没能在成功之后感觉安逸。事实证明身体上的勇猛只不过是个简单的事实,就像身高六英尺或者长着褐色的头发一样,而精神上的勇气——在面对反对意见时候遵从自己的良心——才是更珍贵的,也是更让人仰慕的。很显然,凯利的问题是个错误的命题。
在越南,希尔多次面临道义上的抉择。在突袭了敌人的一座营地之后,希尔和他的两位同伴发现这座营地是已经废弃的、里面只有一个受伤的老头儿,估计是为北越部队充当向导,带领他们穿越山区的山地居民。希尔的两名同伴想要开枪打死那个老头儿,但希尔插手阻止,救下了老头儿的命,最终一位上尉调来了直升机,把老头儿疏散。那两位士兵当中的一位恶狠狠地警告了希尔,下次再有战斗的时候,当心看好自己的身后。
服役期满以后,希尔离开了部队,回到了他在华盛顿特区的家。这个时期的他感到无所适从,他的头脑很冷静,却为自己在战争中看到的一切感到沮丧。对于未来,他没有任何计划。如果说是艺术救了希尔的命,应该也不算太过分吧。
“那时在国家艺术画廊,每个周日的早上都会放映肯尼思·克拉克①制作的系列专题片《文明》,”希尔回忆道,“晚上我在那里当安全警卫,但我醒得很早,我会紧紧地盯着大屏幕看,就像被催眠了一样。我喜欢那部片子,它打开了我的眼界。以前我就已经看到过很多艺术品,我的母亲曾带着我和我的姐妹们去过佛罗伦萨,去过华盛顿的国家艺术画廊,也去过伦敦的国家艺术画廊,我还去上过艺术课程,但我从来没有就艺术问题接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那时的我刚刚从一年的丛林战争中摆脱出来,是艺术,让我重新融入了文明社会。”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爱德华·多尔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