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声注定要回荡整个世界的呐喊。但对于蒙克本人来说,这是一次恐怖的体验。
“有好几年,我几乎快要疯掉了一那个疯子会对着我扬起他那扭曲了的脸,”蒙克接着写道,“你知道我的那幅《呐喊》吧,那段日子里。我已经到达了极限——连我的血液里都充满了大自然的尖叫——我一直处在崩溃的边缘。”
几十年之后,《呐喊》就会羸得全世界的赞誉。它不会再被看成是一个男人对其所经受的痛苦进行的表述,而被看成了一声绝望的呼喊,可能来自世间的每一个人。蒙克已经感觉到了极度的恐慌,并被恐慌彻底淹没。半个世纪以后,随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失去生命,随着核弹带来的死亡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这种感受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共鸣。不断地有各种思潮一咖啡馆里的存在主义、伯格曼电影中沉郁的调子、上帝已死的谣言一推陈出新。1961年3月,《时代》杂志撰文对新的时代气息进行了总结,封面故事以“罪恶与焦虑”为题。封面插画是什么呢?《呐喊》。
如今《呐喊》随处可见,它被永无休止地复制在海报上,甚至是心理学的教科书上。《呐喊》所获得的声望是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也算是一种敬意。有趣的是,绘画和雕刻有时候就像某一类名人,会因为有名而变得越发有名;每当这个时候,人们可能又开始轻慢它们、侮辱它们,认定它们被过度拔高了,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们会给蒙娜丽莎画上两撇小胡子,会给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穿上拳击短裤,格兰特·伍德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变成了早餐麦片的推销员。
①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1891-1942),美国画家,以捷画美国中部的农民生活着称。
对于爱德华·蒙克来说,他不是一个心理扭曲的人,《呐喊》所经受的命运是一个残酷的玩笑,残酷得超出了他的想象。当初他开始绘画的时候,一直怀有期望,希望自己的观众们能够“理解其中的神圣意味”。而现在,他的绘画当中最着名的作品,成了钥匙链、万圣节面具等物品上的装饰图案,麦考利,库尔金在《小鬼当家》(Home Alone)这部热门好莱坞电影中把那张脸变成了一个吓人的工具。而《呐喊》当中的主人公,一位艺术史学家已经发表了断言,现在成了“人们日常熟悉的笑脸的对立面”。
蒙克原本打算把《呐喊》等一系列作品组合成一个作品集,名为《生命百态》(The Frieze of Life),他计划在这个题目下创作大约三十辐作品。(不过这个计划完成得不够理想,因为蒙克为之倾注了超过三十年的时间,不断调整、放弃、增加或是修改过很多幅画。)所有这些绘画都围绕着蒙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性欲、死亡以及疏远——但在这些作品当中,《呐喊》独树一帜。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使用的技法上,都堪称蒙克最有震撼力的作品。
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
最具代表名画《美国哥特式》(American Gothic)(1930)
另外的一个区别在于,《生命百态》当中所有的其他作品,都是用油画颜料绘制在画布上的。《呐喊》则结合运用了蛋彩画①颜料、彩色蜡笔以及粉笔,绘制在一张普通的、未经特殊处理的纸板上的。蒙克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阐述他在《呐喊》当中所反映的主题——例如,红色和黄色为主调的悲惨天空,以及其他的一些地形特征都与绘于1892年的油画《绝望》相同——但是《呐喊》包含着近乎痛苦的紧迫感。主人公的轮廓是非常急速地勾勒出来的,以至我们可以看到在主人公脸部的位置明显凹进去了。
①蛋彩画,用蛋淸或蛋黄替代油与顔料调合之后绘制的画。
这样的细节对查理·希尔非常有用。追回《呐喊》,如果希尔真能做到的话,将会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又一次伟大成就,足以让他受用终生。另一方面,伪造的大师作品也随处可见,掉进其中的一个陷阱的话,职业生涯可就全毁了。希尔在第一次执行秘密计划的时候,碰上的就是一幅赝品,希尔不怎么害怕窃贼,但却格外害怕骗子——他相信骗子既狡猾又贪婪,窃贼们只是贪婪罢了。
对于所有那些艺术史学家们反复推敲过的问题,希尔最好是能够了如指掌,因为他很可能要面对用心险恶的恶棍,甚至面对某些被坏蛋雇佣的艺术专家,要是被他们发现,这个来自盖蒂博物馆的大人物对于艺术居然只是一知半解,那就别指望他们会对这位罗伯茨先生手下留情了。这是侦探们工作的一部分,而希尔也格外喜欢仔细研读各方专家提出的意见:究竞是画面中央的主人公在呐喊呢,还是他听到了一声呐喊,就像蒙克在叙述中暗示的那样呢?他或者她或者它,会不会真的是以蒙克在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见到的那个印加人木乃伊为原型的呢?在画面右侧的那条垂直方向的红色斑纹,会不会是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但是,相对于上述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一些具体细节的了解其实是更加重要的,它能够帮助希尔作出准确的判断,知道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不是蒙克的真迹。比如说,有人在天空中的一抹红色上面用铅笔写下了一句话:“画这幅画的人一定是个疯子。”这行字不是出自蒙克的手笔。很可能是在早期的某次展览中,某位参观者信手留下了他的评语。尽管没有人知道这行字的真实由来,这个信息对于辨别《呐喊》的真伪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爱德华·多尔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