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对于艺术世界,你必须理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理·希尔喜欢这么说,“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其他所有的人都可能是骗子,包括我在内。”这听起来是句玩笑话,但其实玩笑成分只占一小部分。
希尔生活在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里,同时他对那种认为这个世界主要是由诚实守信、辛勤工作的好人构成的论调嗤之以鼻。无论是在政治上、历史上,还是在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希尔发现到处都是骗子、恶棍、匪徒、阴险小人以及伪君子,只是偶尔会出现个把英雄。
对于希尔这么一个有着强烈偏见的人,艺术是一座完美的舞台。由于整日里都要围绕着那些受人热捧、价值不菲而又个个独一无二的物件们打转,艺术品世界的“上层看台”当然就成了那些虚伪、嫉妒、贪婪之徒们的聚集之地。更重要的是,艺术品市场实际上全无规矩可言,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出卖。一句话,艺术品市场就是一个舞台,时刻都以最难以控制、最让人愉快的方式上演着人生喜剧。
“我生活在一个谎话连天的世界里。”希尔这样总结道。如果他没有在这个他表示非常后悔的职业舞台上玩儿得那么开心的话,这番话肯定会更有分量。
在希尔有着强烈偏见的眼光中,乌尔温和约翰森不过是他在这个由无赖和叛徒们组成的糟糕世界里,碰上的另外两个讨厌的家伙。许多高水平的玩家都认为没有谁会像外表看起来那样水平高。他们总爱引用一个古老的笑话,艺术品交易都是由“喜欢大吹大擂的阴暗家伙们”完成的。要知道,如果有谁对这一说法义愤填膺,只能证明他是个新手,或者乡下土包子,就像看得入神的戏迷冲上舞台,从“坏蛋”的手中夺下那把要对“好人”不利的刀子一样可笑。
“我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其实全都是垃圾,”曾在苏富比拍卖行主席的职位上干了二十多年的皮特·威尔森这样说过,“我曾建议某人把某幅画卖掉,因为现在正是卖出个大价钱的最好时机,他可以得到做梦也想不到的巨大财富,而且过了这个村儿,就没这个店儿了,其实我清楚地知道,我给出的是个错误的建议。我应该告诉卖家留住自己的画,因为那不正是我告诉我们的买家,现在是投资的最佳时机,他们该出手买下那些画的时候么?”
有钱人总是在收集艺术品,但是那些伟大的绘画作品的价码一再飙升是新近的事儿。即使是把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绘画买卖的最高售价折算成今天的货币,也与现在的价格相去甚远。关键在于,就像艺术品鉴赏家、艺术史学家的罗伯特·休斯所说的那样,在二十世纪之前,人们没有想过把收藏绘画也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人们购买画,只是因为喜欢,为了彰显身份,或者是为了留做纪念,甚至是为了用它挡住老房子屋顶上的一个破洞,”休斯说,“但是没有谁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加富裕而购买绘画。”
而现在,这种期望,或者说,这种热切的愿望,成了绘画买卖中的核心。但如果说艺术也是一种生意,那么它就是一种令人难以理解的奇怪生意。时尚潮流和运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梵高在去世前一年曾给自己的兄弟写信,感谢他又一次借给自己钱,并大胆地宣称:“我敢对天发誓,我的那幅《向日葵》(Sunflowers)值五百法郎。”这个数目也就相当于如今的五百美元吧,但是梵高的这个定价是任何买家都不同意的。1987年,在佳士得拍卖行一次疯狂的拍卖会上,一名代表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出价的代理人为该公司购得了梵高的《向日葵》,成交价格竞是三千九百九十万美元。
名字是问题的关键。鲁本斯的《对无辜者的大屠杀》(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在2002年以七千六百七十万美元的价格售出,截止到这部书稿完成,该价格在绘画销售的历史记录上髙居第四位。长达两个世纪,人们都没把《对无辜者的大屠杀》当成是鲁本斯的作品,而把它误认为是他的一位追随者所绘。1923年继承了此画的那个家庭非常不喜欢它——它描绘的是婴儿从哭泣的母亲怀中被夺走,然后被猛力地扔到地上——于是这个家庭千方百计想要把它卖掉,但都没能成功。最后他们把这幅画借给了一家奥地利修道院,在一个阴暗的走廊里一挂就是几十年,始终没人理睬。直到2002年,巳经八十九岁高龄的画主再次尝试着为它找到买家,画的真实身份才得到确认。在那家奥地利修道院里,悬挂这幅画的地方是那么阴暗,以至于苏富比拍卖行的专家拎着一个手电筒仔细辨认,才确定这幅画确实是出自鲁本斯之手。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
《对无辜者的大屠杀》(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当基本的供求平衡与人类心理造成的复杂状况迎头相遇时,供求关系就被严重扭曲了。例如,在艺术品世界里,超高的价格并不会吓倒买家,反而可能会成为买家们更大的诱惑。创纪录的价格,就像一位纽约经纪人所说,会“像磁铁般吸引人”。对于买家而言,高价格让他们确信自己追逐的东西很有价值;对于卖家来说,高价格能让他们把更多的物品投入市场。用已故艺术品经纪人哈罗德·萨克的话说,“金钱就像蜜糖”。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爱德华·多尔尼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