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邪恶追索(马修·斯卡德系列之十三)_[美]劳伦斯·布洛克【完结】(87)

阅读记录

  ①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美国畅销作家史蒂芬·金的知名小说,肖申克即为故事发生的虚构地点,为一重罪犯监狱,本书被改编为电影,又译《刺激一九九五》。

  “对于杀害一个无辜者的凶手来说,”他说,“这样的刑期似乎不是很久。”

  “一旦他去坐牢,就会觉得这样的刑期似乎太久。”我心想。就算他还是觉得不够长,随时可以再回去坐牢。

  离开克利夫兰四十五分钟左右,哈夫迈耶就拿出一颗安定,显然是为了长途火车旅行而服用的。他要给我一颗,但我拒绝了。我想吃一颗,可是接下来我就会想喝一品脱“早年时光”威士忌。哈夫迈耶吞下那颗药,把座椅放平,合上眼睛,接下来五六个小时都没再听到他说话。

  昨天在纽瓦克机场等飞机时,我买了一本平装书,可是到克利夫兰途中却根本没打开来看过。这会儿我从袋子里拿出来,看了一阵子,时不时把书放在膝上,望向窗外的远方,陷入长时间的沉思。火车旅行总会有这样的特性。

  黎明之前,我合了一会儿眼,睁开眼睛时,外面已经天色大亮,火车快到罗彻斯特了。我溜去餐车喝杯咖啡。回来时哈夫迈耶还在睡。

  之后没多久他就醒来,我们去吃了早餐,然后回到座位上。剩下的旅程他都醒着,可是没怎么说话,镇静剂的效用似乎还是让他昏昏沉沉。他读着全美火车的公司杂志,后来我看他好像没什么兴趣,就把我不看的那本平装书给他。

  接近中午时,火车刚过奥尔巴尼,我打了个电话。现在火车上也可以打电话了,车上有个公用电话,只要把信用卡插进去就行。我打到第六分局找到了哈里斯·康利,告诉他我带着杀害拜伦·利奥波德的嫌疑犯,正在克利夫兰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甚至不需要提醒他拜伦·利奥波德是谁,因为他脑袋里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说,“你干吗,逮捕他了吗?我不确定这样是符合法定程序的。”

  “他是自愿跟我走的,”我说,“我已经把他的自白录音了。我也不确定自己这样做符合法定程序,可是我已经做了,他杀人用的凶枪我也带着。”

  “真是不得了。”他说,建议临时调派几个警察来接我们,但我觉得没必要。哈夫迈耶是自愿来的,我想带他去分局会让他比较自在。何况,我答应他尽量不给他上手铐的。

  火车抵达纽约的大中央车站时,我就后悔了。天上飘着细雨,通常都因此叫不到计程车。还好没等多久,刚好一辆计程车有人下车,我们赶紧跳上去,开往市中心。

  我不必待在第六分局太久。我把枪(拆开包布以后,是一把点三八口径的手枪,枪膛里还有三发子弹)和哈夫迈耶自白的录音带交给康利,然后回答了一连串的问题,又口述了一份笔录。

  “很高兴你打来时我正好在,”康利告诉我,“而且幸好我还记得以前跟你谈过的事情。我想不必告诉你,我们并没有全力办这个案子。”

  “猜得到。”

  “分类,”他说,“你会把时间花在有机会破案的那一类,或者特别受瞩目的案子上。

  “一向都是如此。”

  “而且我猜想,未来也是这样。问题是,这个案子并不热门,七十二个小时之后就被搁到一边了。今天整个纽约都疯了,尤其是警察局,我还能记得自己的名字已经是奇迹了,更别说你的名字和拜伦·利奥波德。”

  “怎么回事?”

  “你还不知道?过去十二个小时你干什么去了?”

  “乘火车。”

  “哦,对。但即使如此,你没看报纸、听收音机吗?你经过大中央车站,一定有经过报摊啊。”

  “我得提行李,还得照管一个自首的谋杀犯,”我提醒他,“没时间去管波斯尼亚发生了什么事。”

  “别管波斯尼亚了。今天的头条新闻不是波斯尼亚,全都是威尔。”

  “威尔?”

  他点点头。“不是威尔一号复活,就是威尔二号比任何人所想的要危险。你知道那个剧评家吧?”

  “里吉斯·基尔伯恩。”

  “就是他,”他说,“威尔昨天晚上把他干掉了。”

  第24章

  你几乎可以说他是自找的。

  我不知怎的没看到他写的那篇专栏。是在上个周末左右登出来的,不是在平常刊登他评论的艺文版,而是在《纽约时报》的评论版。我好像曾在报上看到过这个话题,而且那天我好像看过萨菲尔①的专栏,那是一篇谈论两个总统候选人的文章。所以我对里吉斯·基尔伯恩的文章很可能看了一眼,但大概还没产生兴趣就又跳去看别的了。

  ①萨菲尔(William Safire),著名政治专栏作家,一九七八年曾获普利策评论奖。

  很自然的,他的短评一开始就极力为媒体自由而辩护。他之前为了回应登上威尔名单的风波已经写过了,现在为了自己的良知和对读者的责任而进一步发挥。当初我大概是觉得自己不太需要再听一遍。

  这篇篇幅八百五十字的评论中,他写了大半才提到重点。剩下的篇幅都在评论一出戏,但这出戏没在百老汇,也没在百老汇之外上演,而是演给全纽约看。他评论的是威尔,而且给了一篇恶评。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劳伦斯·布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