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庆城破之时,大将军拓拔炎正在大夏的东北边境用兵,据守关隘,勤王不急,便成了亡国之将。拓拔炎不甘心投降,他要像党项的先辈武士们一样,战斗到最后一滴血流干。于是他带着自己的一千多士兵,保护着大夏国最后的皇族,李睍的堂弟李重敏,与蒙古大军周旋于河西走廊、陕北高原,直至晋绥大地。由于实力相差悬殊,他的士兵越打越少,到了1229年的春天,只剩下三百余众。他们辗转进入了太行山区,利用这里的山高路险,与前来围剿的蒙古兵们持久作战。随着围剿军队数量的越来越多,包围圈也收的越来越小,最后,拓拔炎和他的三百壮士,被围困在了飞狐径旁的落马坡上。落马坡山高沟深,四周环水,地处偏狭,蒙古大军没法使用骑兵,粮草供给也一时供应不上,一直没能强攻。到了那年的秋天,李重敏因为一路的惊恐劳顿,加上物资营养的缺乏,病死在了落马坡。临死前他册封拓拔炎为护国大将军、大司马,将复国大计托付于他。
拓拔炎自知身负重任,决心为大夏最后的荣耀而战。他组织士兵,利用蒙古军不能强攻的间隙,打猎采拾,储备粮草。又派一部分人,利用原有的山洞和平台,开山筑城,用了半年时间,硬是在落马坡上,开凿出一座石城。这石城宽二三十米,高五六米,向山内纵深更有一百多米。外城山坡上碉堡林立,垛口箭台密布,形成立体火力。内城藏于山中,通道交错,复杂如迷宫。城中暗口很多,高可以通山顶滚落石原木,低可以达山脚抄敌军后路。等到来年春天,蒙古军队再次备齐兵马粮草来攻之时,发现攻山已经难于登天了。
蒙古军队想了很多办法:不计代价的强攻,数千兵士横尸山野却没换来丝毫的胜利;点火烧山,想把拓拔炎们烧死或饿死,却因为这山里水系众多,林木阴湿,纵在最干燥的秋天,也未得成功;拉来了攻城器具,投石放箭,也未能伤那石城分厘。就这样,拓拔炎和他的三百壮士在落马坡顽强的整整坚守了三年。
1232年秋,蒙古人派来了左都督博斯图充当围剿大将军,此乃诡计多端之人。他到任之后,既不发兵,也不放箭,而是找了乐手整天在山下演奏大夏故国的丝竹之音。石城中的大夏士兵们,听见故乡之音,想起国破家亡,和三年来的种种艰困,无不痛哭流涕。博斯图见这一招破敌士气的计量果然管用,又生一计。他暗派已经投降的大夏人深夜上山,找到哨兵,伺机劝降,许以荣华富贵和故乡土地。一个年轻的大夏士兵没能抵挡住诱惑,反戈投诚。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兵连夜从山脚下的暗道向上,进了石城。天刚破晓,就已经上到了石城的内城中心。拓拔炎发现有蒙古兵从里面出现,就知出了奸细,带领其余的士兵殊死抵抗。近身的肉搏厮杀整整持续了一天,如血的夕阳从外城洞口斜斜的投射进来,内城中已经是尸山血海。夕阳中,拓拔炎用他最后一股力气砍杀了一名冲过来的蒙古兵,便再也没能站起来。据蒙古人后来统计,找到拓拔炎的尸体的时候,他全身居然有八十几处伤口,二目圆睁,紧握佩刀。
博斯图厚葬了拓拔炎,一位值得他尊敬的对手。又下令炸毁了石城,这个留给蒙古军队太多失败记忆的地方。大军一挥,又朝着金国的都城杀奔而去。可他并不知道,就在这石城的旁边,拓拔炎也开凿了一处石洞,安葬了大夏的皇族李重敏,也埋藏了千百件大夏遗存的珍贵器物和陪葬物品。这其中,就包含了那尊铜鎏金普贤菩萨造像。
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拓拔炎的忠贞坚勇,就将落马坡改称为“落炎坡”。朝代更替,岁月流转,落炎坡逐渐被后来人叫成了落雁坡,最后,成为了现在偏安于太行深处的落雁山。
第5卷
终复仇,归天国以见旧人
李征南慢慢的站了起来,熄灭了已经燃尽了的第三支烟,最后缓缓的说道:“前几天你们来学校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个魏名扬很眼熟,后来马致远和我聊天的过程中提醒了我他就是魏光明。这两天他们俩接连出了事,我想你们会为这来找我的。我的故事讲完了,这件事压抑了我快有四十年,说出来了,心里就亮堂些。”
“这张照片就是你们当年照的吧?”拓费拿出马致远遗物中的照片问。
“四十年了,我们都再也回不去从前了。”李征南有些激动的感慨,双手拿着照片微微抖动着,“当然,你们不是第一个听到我埋在心底秘密的人,你们来学校的当天下午,我已经把这件事告诉给了柳红英。”
“柳红英就是提供我们住宿的柳大妈?”拓费忙问。
“对。”王长明从旁回答。
“快!咱们得赶回柳大妈家!”拓费说罢就冲出了房门。廖凡和王长明没反应过来,却也都紧跟了上去。而李征南似乎释然了许多,慢慢踱步到操场上,又悠悠的点了一支烟。
他们三个跑到柳大妈家,一进门,就看见柳大妈穿戴整齐的躺在她屋里的炕上,沉静安详。头顶插了只银簪,那是四十年前梁厚冬送给她的定情之物。
拓费探了探鼻息,发现老人家已经平静的离去了。他摇摇头,静静的坐在了柳大娘的边上。
廖凡和王长明更加糊涂了,连忙问拓费是怎么回事。
52书库推荐浏览: 炕前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