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几天,每个人都全力以赴地工作,11月18日这一天,已经一切就绪可以出发了。
不幸的是,冰原仍不能通行。虽然气温又有所下降,但仍没有冷到所有的冰面都可以通行。细细的雪花在时断时续地下着。贾斯珀·霍布森、马博尔和萨拜因每天都从米歇尔角沿着海岸走到那个老莫斯湾的拐角处。他们甚至还走到离小岛1英里半半径的地方到处察看。他们所到之处都是坑坑洼洼和裂缝。不用说雪橇,就连人在上面行走也难以落脚迈步。霍布森和随行的两人经过这么短路程的跋涉已觉得疲惫不堪,他们甚至好几次都以为,这变化无常的道路和浮冰很可能会使他们回不到维多利亚岛了。
老天好像专门在与这些落难的人们为难似的。11月18日至19日,温度回升,而气压则下降了。天气的这种变化带来了严重后果。气温回升至华氏34度(摄氏零上1.11度),使大气中的水气猛增,结果带来的不是雪,竟是一场大雨。这温暖的雨水使一些地方的冰层融化,并出现了裂缝。看上去简直会让人以为冰雪即将消融,因为冰面上到处都有冰雪融化的痕迹。不论这天气多么可怕,霍布森每天都要去岛的南面观察,但每天都是失望而归。
11月20日,岛上又起了新的风暴,就像一个月前在极地肆虐的那一场一样。商站的人无法出门,他们被困在希望堡里整整五天①。
①原文如此。若从8月20日起了风暴算起,到22日出发,实际在屋里仅关了两天没有出门。——译者注。
第十三章 穿越冰原
直到11月22日,天气才开始转好。几个小时之内,风暴突然静止了。不久又转成了北风,气温立即下降了几度。一些能做长途飞行的鸟儿飞走了。看来,这儿高纬度地区的气温要降到这一时期正常的温度了。正当在这里过冬的人们还在抱怨天气不像去年那样冷时,寒暑表上的水银柱一下子指到了华氏零下72度(摄氏零下55度)。
贾斯珀·霍布森决定不再延期离开维多利亚岛。22日上午,小岛已经与冰原完全冻结到一起,并与600英里以外的美洲大陆连成一片,小分队已完全准备好离开希望堡、离开小岛了。
上午11点半,在地平线上壮丽的极光照耀下,在一片灰朦朦的雾霭和宁静气氛的笼罩中,霍布森中尉下达了出发的命令。拉橇的狗已各就各位。三组驯鹿分别套在了那几辆大的雪橇车上。大家一声不响地朝着米歇尔角的方向驶去——应当说那是人们真正最后离开小岛的地方。
车队首先沿着位于巴尼特湖东而后长满树木的山丘边上前进;就在转过山角的时候,每个人都情不自禁地回过头去最后再看一眼巴瑟斯特角,那儿已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了。在奇异的北极光的照耀下,人们看到了积雪的山脊,像画出的两条白线,将商站的院子半遮半掩地挡在后面。商站已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灰白色,一缕轻烟还在冉冉上升,那是炉中的炭火在最后的喘息……这就是希望堡!这就是他们曾为之付出了那么多辛勤劳动、忍受了那么多痛苦的商站,但现在却无用了!
“再见吧,再见吧,我们可怜的北极屋!”波利娜·巴尼特夫人摇了摇手说道。
每个人的心情都一样,怀着这最后的记忆,悲伤地、静悄悄地继续上路了。
下午1点,队伍在绕过那个仍未完全冰封的断口到达了米歇尔角。这段路上,由于维多利亚岛的地面较平整,他们在路上并未遇到多大困难。但在冰原上则完全不同了。冰原在北边浮冰群的巨大压力之下,会形成很多冰山、冰丘和冰障,要穿过这样的重峦叠嶂,非得不断地探路,并花费十倍、百倍的努力不可。
这天傍晚,大家已经在冰原上前进了几英里,需要安排住宿了。大家学习北美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的方法,在冰层中控“雪屋”居住。这时的雪刀成了很有用的工具。晚上8点,在吃过一顿以肉干为主的晚餐之后,所有的人都住进了比人们想象中要温暖得多的雪屋里。
在睡觉之前,巴尼特夫人问过中尉,请他估计一下这里距希望堡有多远。
“我看我们走过的路不会超过10英里。”霍布森对她说。
“仅走了600英里的10英里!”女旅行家说道,“照这么算,我们得走3个月才能到达美洲!”
“3个月甚至可能更长时间,夫人!”霍布森答道,“我们不能走得更快了,这可不像去年我们在里莱恩斯堡和巴瑟斯特角之间的冰封平原上旅行那样,现在是在崎岖不平的冰原上找路走,这可不容易!路上我们肯定会困难重重,我们必须战胜它们!总之,最重要的不是要快点到达目的地,而是要个个都健康地到达终点。只要我们一个不缺地回到里莱恩斯堡我就高兴了。祝愿老天帮忙,夫人,让我们3个月后能到达美洲海岸的某处,那么我们就真得感谢上帝了!”
第一夜平安无事,但霍布森却长时间失眠,老是觉得他们宿营地的下面在微微颤动,像是冰原的各个部分之间有缝隙,没有冻住似的。由于这些巨大缝隙的存在,冰原在很多地方还不曾连接成一块,这是最令人担心的地方,因为这说明冰原还没有真正与坚实的陆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出发之前,霍布森中尉已经注意到,无论维多利亚岛上的能产皮毛的动物还是其它肉食动物都还没有离开商站。它们之所以还没有去更适合的南方,肯定是它们的本能告诉它们路上还有难以克服的障碍。贾斯珀·霍布森在带领队伍穿越冰原返回大陆的行动必须谨慎小心。
52书库推荐浏览: [法]儒勒·凡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