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或许扶苏真的是太善良了,他的仁义变成了他的弱点。他的仁义变成了他必须走向死亡的关键。因为他怕战火一起……刚刚才太平了几年的百姓就又要遭殃,刚刚稳定的大秦基业就要在烽烟战火中摇摇欲坠。也或许是扶苏不愿意手足相残,他不想与胡亥争夺皇位。反正都是嬴政的儿子,他不在乎,他不介意……只要是有人能够替嬴政继续掌管大秦江山,这江山是谁的,他无所谓……
也正是因为当初这一念之差,如今才有了这渤海之下,满墙布满血泪的忏悔书。
扶苏认为,不管他当初有功有过,最后他终究都是以“死”来逃避面对了一切。他让百姓将士们失望了,他让千古一帝嬴政失望了,如果他但凡有一点儿嬴政的霸气和魄力,最终的结果可能都不会是后来的样子。
尽管扶苏的死有太多太多无法解释的疑点,可他的离去仍然是断送了大秦王朝复兴的最后一丝希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华夏的王朝,就这样结束在了战火硝烟之中。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也就是说,李斯派遣的使者到了,给了扶苏诏书。上面是李斯假传的皇诏,要扶苏自杀。扶苏听后悲痛欲绝,但是仍然选择了自杀。当时扶苏的身边只有蒙恬,蒙恬劝扶苏,皇上在外面,根本没有立太子,咱们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公子你才是掌管的人,这是天下的重任!今天看见一个使者前来,你就自杀?你怎么知道是不是假的?是不是诈?要我说,回信好好问问,问对了再死也不迟。
可是扶苏仁人,他却告诉蒙恬,我爹要我死,我还有什么好问的?
历史的记载,到此为止。后面到底怎样了,恐怕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可是扶苏傻么?他缺心眼儿么?不,绝不是。这封明显有着很严重问题的诏书,他不可能看不出来。
只是,史书无记载。或者说,当初项羽的那一场屠杀,那一把大火,真正留下的秦朝史官还有几个?真正留下的大秦历史还有多少?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汉朝撰写出的前朝事迹。于是,秦始皇的十恶不赦开始出现了,秦始皇的暴戾专行开始出现了。而关于扶苏,更是一笔带过,只留给了世人惊鸿一瞥。
谁也不知道扶苏到底怎么死的,也不知道蒙恬后来是怎么做的。那段久远的历史,就这样被后人模糊而清晰着,就这样被后人篡改而广而传之。
今天,看过了扶苏的这一面石壁的忏悔书,他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明白了,大秦第一太子,公子扶苏最后的结局究竟是如何。原来,没有懦弱逃避,也没有妇人之仁,扶苏到底还是听从了蒙恬的话,躲避到了黄渤海之下,守护九鼎,也顺便观看秦朝的后世。
也许当初他们本来是想,让扶苏先在这里守着,一旦胡亥不是仁君明主,到时候就可以说服扶苏挥军咸阳了。可最后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扶苏在这渤海之下悔恨了终生,他除了守护了九鼎,什么都没有再做到……
第一百六十八章 古怪人脸
看过了这样的一段历史之后,秦震忽然觉得自己似乎是有些可以理解羽东为什么如此欣赏公子扶苏了。
或许,他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气君主,但是他的仁慈宽厚、谦逊风雅,却值得后人高看一眼。
秦震触摸着那饱经了历史沧桑的字迹,喃喃低语道:“公子扶苏,他就这样在这里度过了他那本该不凡的一生么?”
很难想象,一个如此惊艳卓绝的人,竟然会像个犯了天规的谪仙一样,被囚困在这渤海之下……那是怎样的一副凄凉场面。
也许事到如今,他们就算是想找到扶苏的遗骨都已经不可能了。唯一能与扶苏有交集的碰触,恐怕就是接下来惊险诡谲的一幕幕了。因为扶苏既然没有回到外面的世界去扭转大秦的结局,那他毕生的时间也就都只剩下在这里研究如何守护九鼎了。
像扶苏这样的文武全才,他设计出来的“保险措施”,一定不简单。所以他们大家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深知在这里即将遇到的危险是怎样的。
在这面写满了悔恨字迹的石壁背后,就是一道巨大的石门。想蒙恬扶苏连长城都能筑的起来,这海底的建筑,应该也是根本就不在话下的吧。
当他们大家来到了石门之前时,同时都看到了石门上有一个怪异的雕刻。那是秦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就像是一个水银的人脸在垂着泪……这、这模样实在是太怪异了。
就说吧,扶苏这一层不是那么好走的。还没进门呢,大门上的古怪雕刻就把他们给难住了。不管这处遗迹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既然打算在石门上装饰石刻,那怎么说也不该弄了这么个怪东西才对啊!
老顾在一旁也是看着那个人脸不禁苦笑道:“这公子扶苏是不是也太多愁善感点儿了?后悔的话写满了一面墙,现在还来个哭泣忧伤的脸刻在大门上。他怎么那么……”
52书库推荐浏览: 罪恶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