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下的学生们惊呆了,没想到工科出身的校长既然对诗有这么深的理解。他们原以为在国内外发表无数重量级科技论文的校长只会跟实验室的各种机器仪表打交道,只会对枯燥的数据感兴趣,像诗这样的东西应该远离他的生活,他也远离着诗。而此时站在他们面前的,不再是一丝不苟的科学家,而是满腹才情的诗人。
学生们的掌声几次打断了校长的演讲,这是一般课堂根本不可能见到的。董亮想睡也睡不成了。
疲惫不堪的董亮突然想到,也许校长知道那两首诗里更深层次的东西?他连忙撑起沉重的眼皮,快速在《文学鉴赏》的空白处写下了胡柳留下来的两首诗。
下课的时候,董亮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校长面前,急急问道:“校长,我想请教一下两首诗。”
校长正在收拾讲桌上的稿件,见董亮来问,便笑眯眯的问道:“看来你对诗很感兴趣啊。哪两首诗?”
董亮忙将记录下来的两首诗递给校长。
校长一看那两首诗,脸上掠过一丝慌张。
不过这一丝慌张像燕子在湖面掠过的波纹,很快就消失了。
“这两首诗是同一个作者写的,作者的名字叫仓央嘉措。”校长顿了顿,接着说,“他是西藏历史上颇有争议的著名人物。”
“仓央嘉措?怎么这么奇怪的名字?”董亮纳闷道。
仓央嘉措(2)
校长笑道:“他的原名比这个还奇怪。他的原名叫洛桑仁钦仓央嘉措。他的父亲叫扎西丹增,原居在错那宗。他的母亲是赞普后裔,名叫次旺拉姆。仓央嘉措诞生于1683年3月1日,那年是藏历第十一绕迥水猪年。”
董亮惊叹道:“潘老师真是厉害啊!您怎么知道这么多关于仓央嘉措的事情啊?”校长在课堂上不喜欢同学们叫他“校长”,而喜欢叫他为“潘老师”。
“因为他的情诗,或者我们叫它为情歌,在西藏是相当有名的。”
“情诗?那他是不是诗人?相当于北宋词人柳永?柳永的俚词在当时也是相当的出名啊。”
校长夸奖道:“你能把仓央嘉措和北宋的柳永联系起来,真是十分的妙啊。仓央嘉措和柳永的经历可以说有很多相同之处。柳永在官场不得意,于是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出入于青楼歌馆,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董亮对校长的记忆和博识钦佩不已。
校长说:“而仓央嘉措也是在官场上不得意,于是变得懒散,并且喜好游乐,放荡不羁。仓央嘉措不喜欢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每天从早到晚没完没了的诵经礼佛使他非常厌烦,他就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长长的假发,化名唐桑旺布,溜到拉萨八角街或布达拉宫下的雪村,找男朋女友玩耍,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
“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董亮惊问道,“为什么他被人当做神佛一样?”
“哦。我忘记告诉你了,仓央嘉措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校长补充道。
“转世灵童是什么意思?”董亮又问道。
“一般来说,在西藏,当达赖圆寂之后,会经过占卜等方式确定转世灵童所在的方位,然后到那个方向寻找一些灵童。这些被挑选的灵童都要经过一个必要的测试,就是把圆寂的达赖生前用过的遗物放在他们面前,比如有手铃、念珠、茶杯什么的,但是另外也有这些东西的惟妙惟肖的复制品混杂其中。通常在这项测试中总有一个或几个孩子甚至婴儿总是能毫无差错地挑选真正的遗物。当然这并不是唯一的测试,他们还要通过别的考察,最后被确认到底是否真正的达赖灵童真身。”校长娓娓道来。
“原来这样啊!”董亮感叹道。
“也就是说,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
“他是六世达赖?他还能写出这么多情诗来?”董亮又一次感叹。
仓央嘉措(3)
nbsp;
“是啊。这位情歌大师写了数百首情诗,你很难想象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校长也许受了董亮的影响,也不禁感叹。
董亮连连称是。
“在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年轻姑娘面容/渐渐浮现心上。”校长随口背诵出一首优美的诗,脸上浮现陶醉的表情。“他写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他过着活佛和俗人的双重生活。比如这首诗,就是讲他趁着月色偷偷溜出布达拉宫去幽会心爱的姑娘。”
“他是喇嘛,也就是我们说的和尚。那他怎么可以接近女性呢?”董亮不解。
“这个说来就话长了。”校长的眼睛里充满了仁慈的光芒,他很喜欢对问题深究到底的学生,但是他不知道董亮问他这些仅仅是为了寻找胡柳死亡的线索。“仓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又叫红教。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但是达赖所属的格鲁派佛教,又叫黄教,这派教规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习惯了红教的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这些情歌也正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
52书库推荐浏览: 亮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