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哲学_[美]戴尔·卡耐基【完结】(29)

阅读记录

  辛茜亚一看就知道事qíng不妙。过去几个月当中,他们经常一起工作,然 而她却从未见过他这么凝重的神qíng。“我一直在想可不可以用比较温和委婉的方式来告诉你,”肯恩不自在的说,“但是我想可能没有委婉的方式了。” 辛茜亚突然间紧张起来,她甚至不知该把手放在何处。思绪在她脑海里奔驰,“我是否对海伦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她是否到老板那边告了我一状?”

  她千头万绪的想。 然而事qíng比想像的更严重。“我们很高兴你和我们在一起工作,”肯恩看着他的手说。

  “我也很高兴在这里工作,”辛茜亚脱口而出。

  “我们很希望你能继续留在这里,”肯恩继续说,“但是我们却必须做 一些改变。我们决定结束你所负责部门的业务。”

  “你说什么?”辛茜亚问,真想跳起来转身就跑。“我们的东西甚至都 还没出门呢!”

  “我们不准备让它们出去了。”他回答道。“我们没有足够的订单。现 在还来得及撤销。我很抱歉,事qíng似乎不怎么顺利。”

  肯恩离开时表示,如果辛茜亚愿意留在公司里,他可以提供她另外一份 工作。辛茜亚却不感兴趣。“当时我所能想的只是遭受到的羞rǔ,”她事后说。当月,她接受了另外一个公司的工作;对于这个仓卒的决定,辛茜亚的 理由是,“我不愿意待在原来的地方,我不要他们同qíng。”

  成就动机qiáng的人要“三思而后行”

  诸如此类的例子层出不穷,然而如果能找出罗杰和辛茜亚共同的错误, 将使我们获益良多,因为他们两个人的错误也是许多人共同的错误。

  其中有三项错误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不论是罗杰也好,辛茜亚也好, 在他们准备进入的企业中,都没有他们认识的人。就罗杰的qíng形来说,这是不难想像的,因为他离开了原来居住的地方。然而就辛茜亚所从事的行业而 言,换工作也许只是从一条街搬到另一条街而已。虽然她本来也认识一个在该公司工作的人,但是那个人却在她进入公司的前一年离开了。而辛茜亚也 不愿刻意的登门求教。“我不想自找麻烦,”她说,“这是一个是非多的圈 子。”

  第二个特征是,他们两个对即将转入的公司财务状况和产业地位都一无 所知。优秀的证券分析专家,不仅尽可能的要知道一个公司的资力如何,也必须知道他们计划如何使用它。举例来说,一个公司可能把资金当做股利发 放,或从事工厂和设备的资本投资;当然,它也可能运用这些资金来购并这个产业中其他的公司,或者,在公开的股市中,买回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

  让我们姑且称这些可能xing为公司的外在条件;而把来自公司内部人员对 公司的评语当做对公司的内在条件。问题是,对于想要进入该公司的人而言,即使不认识公司里的任何人,也应设法获得有关该公司的一些资料。要获得 这些资料,通常并不困难,其中更有一些值得我们努力去争取的。

  第三个特点是,罗杰和辛茜亚都不曾仔细考虑,如果事qíng不顺利时,该 怎么办?他们似乎认为一切都会如己所愿,因此也没有替自己预留后路。

  简单的说,大多数换工作的人显然都忽略“三思而后行”的最佳忠告。 他们我行我素,想走就走,到任何愿意接他们的公司。

  更明确的说,成就动机愈qiáng的人,愈可能掉入上述的陷阱当中。我们发 现,人们换工作的动机常常会转变成一种冲动。大多数有雄心壮志的人,对自己的直觉和经验都有相当的信心,同时也相信他们能够在任何环境中生 存,一旦有机会,他们通常不惜冒险,希望自己能够一举成功。在这种qíng况下,惨遭滑铁卢的自然不乏其人。

  那么,一个人在换工作前,到底应该考虑些什么事呢?第一,是企业本 身是否“健康”。有趣的是,学生在进学校前多半会考虑此点,然而毕业后反倒忽略了。经济上的考虑,常促使学生选择未来较有发展的科系。举例来 说,1970 年代中期,由于中小学教师的过剩,大学新生中主修这方面课程的学生遂骤然下降。同样的qíng形也可能发生在电机、物理、数学、生物、心理、 哲学和法律各科系中。

  不过,大学或研究生一旦毕业,并进入他们所选择的行业后,却很少考 虑这个问题。如同其中一位所说的:“往后看,并自问‘如果??的话’,对我并不会有什么好处。”另外一位则说:“太晚了,我已经做过决定了。” 事实并非如此。即使固守原来的专长,学以致用,一个人也可以选择欣欣向荣,而非日薄西山或陷于困境的产业。然而,许多人却决定留在目前自 己所选择的产业中,不论这个产业眼前的发展状况如何。接受我们调查的人当中,有 60%都准备这么做,而我们的追踪调查显示了他们所言不虚。 在这种qíng况下,第二项考虑因素——在这个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当的公司——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不可否认的,当一个产业遭逢长期经济上的逆境 时,未必每个公司都会感受到同样程度的伤害。就拿罗杰的例子来说,当他被一家防御设施承包商解雇时,其他的三家却正在积极招募人选,而他也得 以进入其中的一家。

  令人讶异的是,20 岁到 40 岁的人当中,很少有人(不到 6%)真正关心 未来公司的财务是否健全。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听到的主要原因有两种,第一,“我在公司才拿这么一点点的薪水,怎么可能会有什么影响 呢?”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公司所支付他们的薪资,对公司的整个财务状况不足以造成影响,而影响公司财务状况的是其他人(例如,管理阶层的人) 的责任。

  我们常听到的第二个理由是,“那些消息只对玩股票的人有用。”这句 话足以反映许多换工作者的想法和做法。考虑是否应该投资某公司证券的人遵守一套法则;想要换工作的人则遵守另一套。这种分道扬镳的做法,常是 许多悲剧的根源。不过由于证券分析师的观点对他们而言似乎是太外在导向了,因此显得不太相关。“我觉得我会很喜欢这家公司,即使他们可能不会 赚大钱。”一位 36 岁在证券投资上颇有经验的航空公司职员说。

  仅仅和一位在某公司工作的朋友谈了几句话之后,他就决定进入这家他绝不可能投资分文的公司。理由是,他可以获得他所想要的一些内在条件。 然而这种内在的形象,却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因为公司外在的条件(经济的和财务的)对公司内在的条件(在那里工作的感觉)必然有决定xing的影 响。更令我们惊讶的是,玩股票的人居然也会忽略这点,因为投资带来的很可能只是金钱上的损失,而换错公司却足以làng费他们的时间和生命。可笑的 是,成就动机高的人,事后通常会说,他们之所以骤下决定,正是因为他们希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如同其中一个人所说的,“我不希望决定还没做好,脚下都已经长出青苔来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