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04:青春志_易中天【完结】(19)

阅读记录

  但,如果谁以为楚庄王是弥勒佛,那就大错特错了。也就在一年前,他借口讨伐夏姬的儿子而入陈,便决定把陈变成楚国的一个县。事实上,如果不是楚国外jiāo官的一席话,陈国没准就灭了,后来的郑国也不会有好下场。

  这位楚国外jiāo官,叫申叔时。

  楚庄王进攻陈国的时候,申叔时正好出使齐国。使命完成后,照例要回国复命。但申叔时述职完毕,便立即退下,什么都不再说。庄王奇怪,让人叫住他问:寡人凯旋,众人皆贺,只有你一言不发,什么意思?

  申叔时问:可以陈述理由吗?

  庄王说:当然可以。

  申叔时就说,一个人牵了牛去践踏别人的田地,当然有罪。但如果把他的牛也没收,惩罚就太重了。诸侯追随大王,是要讨伐乱臣贼子。如果顺手牵羊,把陈国也变成楚县,岂非贪小便宜?

  庄王问:把陈国还给他们,可以吗?

  申叔时说:我们这帮小人平时就有句口头禅,叫“还回去总比不还好”。

  于是楚庄王让陈复国。16

  如此看来,当年的叔詹和烛之武,堪称功莫大焉。事实上,没有烛之武,秦国不会撤兵;没有叔詹,晋国也不会罢手。不难想象,晋文公作出最后决策时,叔詹的影子一定在他眼前挥之不去。是的,政治也好,外jiāo也好,战争也好,都是为了国家利益。因此,真起作用的,一定是利,秦穆公可以证明;但感人至深的,则一定是义,晋文公可以证明。

  那么,楚灵王之灭蔡呢?

  没人看好。事件发生前,晋国的政治家叔向,郑国的政治家子产,就断言蔡国必亡,楚灵王也不会有好下场。他们的意见也很一致:蔡灵公有罪,所以上天要借楚人之手灭了他。楚灵王多行不义,所以上天要用灭亡蔡国来加重他的罪孽。这种观点,很有点像西方人的说法:上帝要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周景王手下一位名叫苌弘的大夫,更是从星相学的角度作了解释。苌弘说,蔡灵公弑君那年,岁星在营室。至今十三年,岁星又在营室。所以蔡灵公必遭报应。楚灵王弑君那年,岁星在大梁。两年后,岁星又会在大梁。距离楚灵王弑君,也是十三年。所以两年后,楚灵王必遭报应,蔡国则会起死回生。17

  事实证明,叔向、子产和苌弘的预测都没错。公元前529年,楚国内乱,灵王自杀,蔡人复国。一切都准时准点,分秒不差。18

  奇怪!这世界上,难道真有天意?

  山鬼是骑着豹子登场的。

  那是一只赤色的豹子,有着流线型的身材,轻巧而敏捷。

  她披着薜荔,系着女萝,骑着赤豹站在峰顶,

  遥望山下那幽静的竹林,白云一片片飘了下来。

  赤豹的旁边,是狸猫。

  第六章

  鬼神

  人有病,天知否

  占卜的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哭了。

  这是公元前597年的chūn天。楚庄王的军队围困郑国都城七天后,郑人进行了占卜。他们先问:跟楚国讲和,有可能吗?征兆显示没有。又问:在太庙里哭,把战车都开到街上准备巷战,有可能吗?回答是有。于是国人来到太庙号啕大哭,守城的战士则在城墙上号啕大哭,一直哭得昏天黑地。

  结果楚人退兵,留出时间让郑人修城。

  当然,也可能是想招降。1

  与此同时,晋国的大军也浩浩dàngdàng地开了过来。他们是听说郑都被围,闻讯赶来的。在晋楚两国的争霸斗争中,郑是晋国的小兄弟。小弟挨打,老大岂能坐视不管?当然要出手。

  为此,晋国军方排出了一个豪华阵营。

  请看名单──

  中军

  正帅荀林父

  副帅先縠(读如湖)

  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

  正帅士会

  副帅卻克

  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

  正帅赵朔(赵氏孤儿赵武的父亲)

  副帅栾书(栾鍼的父亲)

  大夫荀首(知罃的父亲)、赵同

  全军

  司马(军法官)韩厥

  我们知道,晋国号为三军,实为六军。因为三军的统帅和副帅,都各有一支部队,每军也各有两个大夫,中军统帅则为元帅。也就是说,郑都被围时,晋国六军齐发,在元帅荀林父的率领下前来救援。

  郑国却投降了。

  投降是必然的,因为扛不住。楚军围城三个月后,郑都沦陷。襄公光着膀子牵着羊,递jiāo了投降书。楚庄王则退兵三十里,跟郑国签订了和平条约。

  晋军得到这个消息,是在huáng河边。这时,前进还是后退,就成了一个问题。继续前进是没有意义的,也师出无名。郑国降都降了,你还救什么救?退回去同样不行。不但无法jiāo差,这口气也咽不下。

  箭在弦上,晋楚终于jiāo手,这就是“邲之战”。

  邲之战的过程复杂而混乱,结局却很清楚,那就是楚军大胜,晋军大败。没失败的,只有士会统帅的上军;先撤退的,则是赵婴齐指挥的部分中军。因为他们事先都做好了战败的准备。溃不成军的其他部队,则在半夜三更黑灯瞎火地渡过huáng河,吵吵嚷嚷整整一夜。荀首的儿子知罃也在战争中被俘。荀首只好又杀回去,she死夏姬的丈夫襄老,俘虏了楚国的王子,最后才换回儿子。2

  这一回,晋人恐怕连哭都哭不出。

  如此结局,应该不难预料。事实上,从一开始,晋军六帅十二将,意见就有严重分歧。中军副帅先縠,中军大夫赵括,下军大夫赵同,主张跟楚军决一死战;上军统帅士会,下军统帅赵朔,下军副帅栾书,下军大夫荀首,则认为应该避其锋芒。荀林父是新上任的元帅,原本威望不高。此刻夹在两派之间,更是举棋不定,完全没有了主张。

  先縠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縠说,身为军帅,却像懦夫,诸位做得到,我做不到。晋国的霸权如果丢在我们手上,不如去死!

  于是,自说自话带了部队就过河。

  这就是盲动了。

  盲动的结果是被动。先縠过河后,军法官韩厥便对荀林父说:这支部队单兵深入敌境,多半是有去无回。您老人家可是元帅。部队不听指挥,这是谁的罪过?更何况,无论丢失属国,还是损兵折将,都是大罪。既然如此,不如进军。就算兵败,六个人来分担罪责,也比您一个人扛着好。

  晋军这才全部过河,安营扎寨。

  渡过huáng河的晋军将帅仍然争论不休,中军副帅先縠则一如既往地刚愎自用。上军统帅士会和副帅克卻提出要加qiáng战备,先縠居然也反对。士会只好让上军大夫巩朔和韩穿埋伏起来,中军大夫赵婴齐则悄悄地去准备撤退的船只。最后,这两支部队总算得以保全。

  好嘛!如此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盲目被动,找不着北,岂能不败?

  相反,楚人则好整以暇,庄王甚至一开始就不想打这一仗。后来取胜,也没把晋军往死里打。本卷第三章所说楚军教晋军修理战车,让他们逃跑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场战争中。溃败的晋军夜里渡河,庄王也没让人去赶尽杀绝。这跟他的伐郑和善后,同样颇为得体。所以士会说,庄王在德行、刑罚、政令、事务、典则和礼仪六个方面,都无可挑剔。如此稳如泰山,岂能不胜?3

52书库推荐浏览: 易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