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_曹昇【完结】(111)

阅读记录

  我们可以看到,补写部分都是军令。比较《孙子兵法》等兵书来看,《尉缭子》中之所以会大量出现这种机械的、刚xing的军令,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向尉缭下订单约稿。毫无疑问,这个约稿者便是嬴政。这些军令当是后来尉缭在担任秦国国尉时主持编撰并向秦军上下颁布的军规定令,后一并收录入《尉缭子》中。

  从《尉缭子》一书②,我们不难看出尉缭的超常智慧,以及其对秦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最终帮助秦国统一了天下。但让人费解的是,尉缭这样的高手,他的故国魏国为什么不能留而用之?待我们翻阅魏国的历史,却又不禁释然。把高手赶到别的国家,一向是魏国的“优良传统”。曾几何时,战国七雄中,魏国最qiáng,人才也最多。遥想文侯当年,李悝变法了,qiáng匡天下,威行四海,诸侯臣服。然而,前有商鞅、吴起、张仪、范雎,今又有尉缭,皆不世出之英才,只要魏国能留住其中一人,国运也许便会从此改写。可惜、可叹的是,魏国却大方地将他们拱手让人,最终沦为鱼腩之国,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②《尉缭子》一直被许多学者怀疑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一号、二号汉墓里,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竹简,其中便有古书《尉缭子》,足以证实《尉缭子》确为战国时代之著作。』

  【4.名士做派】

  蒙氏一门在老天牌蒙骜死后,并没有衰败下去,反而更加显赫。蒙骜的两个儿子,蒙武为将军,蒙嘉为中庶子,皆身居要职,位高权重。而蒙氏第三代中又出了蒙恬、蒙毅兄弟俩,皆是龙凤之材。况且此二小子和嬴政关系密切,甚得嬴政爱宠,虽然目前官位尚且卑下,日后造化却未可限量。

  除了王室嬴氏之外,秦国最显赫的家族就数蒙氏了,而且可以预料的是,这种显赫还将一直持续下去。这个时候,日后在中国炙手可热、呼风唤雨的李氏家族还没有壮大起来,此时的李氏家族,李由、李瞻还没长成,全靠李斯一个人在撑门面,自然远远不能和蒙氏相提并论。

  对一般人来说,能够有幸成为蒙家的座上客,或者能够得到邀请到蒙家参加个派对什么的,就已经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值得狠狠地对人夸耀。而这回,一个老者的来临,竟然由蒙恬亲自为其牵马开道,蒙武、蒙嘉、蒙毅都到门口恭候迎接,这样隆重的礼数,在蒙家是少有先例的。尉缭十足的名士派头,应对自如,好像早已习惯了这种被人尊崇的待遇。

  蒙家将尉缭奉为上宾,一门jīng英皆执弟子礼,向其求教兵法,尉缭却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今天天气哈哈哈。

  蒙嘉看不惯尉缭的做派,私底下抱怨道:“所谓客来三天,服侍主人。好个老朽之物,如此不识抬举。问而不答,留着又有何用?轰走得了。”

  蒙恬反驳蒙嘉道:“敢问叔父,尉缭凭什么有问必答?”

  虽然蒙恬年纪还小,蒙嘉却已经对自己的这个侄子颇为忌惮。早在蒙骜还在世的时候,就曾当着两个儿子的面,对蒙恬大加赞叹道:“汝二人不足道,日后光大我门者,必此小儿也。”从此,蒙恬在蒙氏家族中便占有特殊的地位,一直被当作蒙氏家族的接班人悉力栽培。他的意见,有时候连他父亲蒙武也不敢忽视。

  面对蒙恬的反问,蒙嘉也是一愣。是啊,凭什么呀?尉缭这老头,不贪色,不好酒,不爱财,在物质方面几无要求,从来蒙府到现在,最多也就是蹭了他蒙氏几顿饭而已,谈不上欠他蒙氏什么。他又不像别人,有求于他蒙氏,凭什么必须对他蒙氏毕恭毕敬,言听计从?

  蒙恬再道:“尉缭,天下名士也,非世俗凡人。纵大父复生,不能以威夺之,不能以势凌之。今yù求其学,当诚心正意,事之无倦,或能终得其诲,也未可知。”

  蒙恬侍奉尉缭越发恭谨,又以老子为喻,请尉缭续写其书,以传后世。

  当年老子西游,yù遁世灭迹,为关令尹喜qiáng留。关令尹喜知道,老子这一去,将不复见于人间,如不能对其智慧进行抢救xing挖掘,将是全人类、全天下的损失,乃曰:“子将隐矣,qiáng为我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尉缭大笑道:“小子亦yùqiáng我乎?老子隐可以。”说完便yù拂袖而去,蒙恬苦苦挽留,从此绝了再让尉缭开口或动笔的心思。

  第四章 久违的韩非

  【1.太后的提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嬴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向天下放出了要兴兵灭亡韩国的消息。韩国接到消息,聚群臣共议。群臣莫不响震失色,以为这回真的是“láng来了”。

  当时,天下七国,韩国最弱。最弱也就罢了,偏偏其地理位置又和秦国紧邻。在秦国的卧榻之旁,酣睡是不指望了,只要每天能有觉睡,哪怕只是打个盹,韩国也就基本知足了。是以,多年来韩国一直对秦国俯首称臣,像傍着大款的“小蜜”,对秦国小心逢迎,媚态丛生,唯恐哪天秦国一个不开心,就把自己给灭了。

  然而,秦国作为大款,对韩国这个“小蜜”不但不付包养费,反过来还经常xing地掏韩国的腰包,调戏蚕食,接连发动几场大战,打得韩国花容失色,尊严扫地,彻底地绝望了。十三年前,蒙骜伐韩,取成皋、荥阳,初置三川郡;十一年前,王龁攻韩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七年前,蒙骜伐韩,再取十三城。

  韩国面对秦国的索取无度,也实在是没辙,这才饮鸩止渴,想出了派郑国到秦国做间谍,为秦国修建郑国渠,使其疲劳而无暇东伐的“馊主意”来。

  数年来,韩国饱经秦国的欺负蹂躏,每战必败,战士被残杀,土地被占领,百姓被接管,早已是苟延残喘,气势低落,满朝上下,皆陷入末日将至的惨淡光景当中。如今,郑国事发,秦国扬言要灭韩国以为报复,韩国的那些重臣一时间也没了主意,纵有抵抗之心,何来抵抗之力?有的大臣gān脆主张向秦国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以免生灵涂炭,黎民遭殃。

  当时韩国在位的是韩王安,时年二十五岁,即位才两年,正年轻气盛。听闻有人建议投降,他大发雷霆,愤慨言道:“公等食韩俸禄,非一日也。今秦师将出,公等不能筹划应对之策,为寡人分忧,却各顾妻子,挟持私虑,yù迎秦以自保,甚失寡人之望。百姓仰公等何为?国家养公等何用?”

  韩王安回到后宫向太后请安之时,面上犹有激愤之色。太后因问之,韩王安以实相告,又叹道:“家贫思贤妻,国乱思良臣。今满朝文武怯懦无能,无一人堪为寡人筹谋。祖宗数百年基业,莫非将丧于寡人之手?”

  太后道:“眼下便有一人,可匡社稷,能保宗庙,吾儿莫非忘了?”

  韩王安大惊,急问乃是何人。

  【2.韩非的身世】

  太后盯着韩王安,道:“吾儿真不知欤?”

  韩王安疑虑道:“母后所指,莫非韩非?”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