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的仕途_曹昇【完结】(114)

阅读记录

  蒙恬道:“以臣所闻,尉缭似无意见大王。”

  嬴政奇道:“何以知之?”

  蒙恬道:“昔日,孺悲yù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今尉缭所奏之曲,正是孔子当日所奏之曲。尉缭所歌,正是孔子当日所歌。”

  嬴政脸色一沉,道:“寡人既然来了,无论如何,也要如愿。”于是前行。至门前,门内琴声与歌吟一时俱停。片刻,传出一个声音道:“来者可是秦王?”

  蒙恬道:“正是秦王亲来。先生还请开门。”

  尉缭在门内说道:“吾将朽之人,填沟壑不远也,何敢劳大王枉顾。吾终无益于大王,大王请回。”

  嬴政隔门言道:“寡人有言,愿先生听之。今天下苦战,杀伐不休。yù使天下无战,百姓安居,则七国必归于一统,舍此再无他法。七国一统,舍我秦不能为之。寡人久yù兴仁义之师,一统天下,惜力有未足,羽翼不就。愿先生不弃寡人,有以教之。寡人来请先生,非为寡人一己之私,为天下苍生也。”

  尉缭冷笑道:“秦军残bào嗜血,乃天下共知。长平之战,坑赵军四十万人,赵壮者皆死,几成寡妇之国;伊阙之战,斩韩魏壮士二十四万;华阳之战,斩首十三万;其余杀人万数以上之战,不可胜数。如此秦军,莫非便是大王所谓仁义之师乎?窃为仁义二字悲之,窃为六国士卒哭之。”

  遭到尉缭不留qíng面的挖苦,嬴政却并不生气,而是动qíng地说道:“先生所著之书,寡人曾终日阅之不倦。先生所云,兵者,凶器也;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兵者,所以诛bào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如此种种,皆让寡人叹服再三,并铭记于心,时刻警勉。寡人也自恨当年秦军杀伐太重,yù遵照先生之论,从今改之。先生也当知,六国势在必平,寡人愚钝,自问不能兵不血刃,但立志绝不滥杀一人。今先生神龙出世,远来咸阳,实乃天赐寡人也。寡人愿得先生之教,起仁义之师,弭天下战火。此岂非先生向来之宏愿乎?”

  门内的尉缭已是老泪纵横。嬴政啊嬴政,只要你能做到你所说的一半,那我就没有白来这一趟咸阳。尉缭之所以在隐居数十年之后,在老迈之年反而挺身而出,前来咸阳,拿他传奇的一世声誉冒险,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七国的统一在所难免,而那个统一者极有可能便是年轻的嬴政。他要了解嬴政其人。一旦嬴政符合自己的期望,则接近之,尽量利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嬴政的军事思想,以减少统一战争中的杀伤。他的这一片苦心、一腔悲悯,知道的又有几人?另一方面,尉缭初到咸阳,便欣然接受了蒙恬的邀请,前往蒙府为客,何尝不是有着他深远的用意?蒙恬虽然只有十八岁,但秦国的百万大军日后必将掌控在他的手中。足球要从娃娃抓起,要减少未来六国的伤亡,自然也要从蒙恬这个少年抓起。

  良久,尉缭在门内道:“臣之义,不参拜。大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也。”

  嬴政大笑,道:“礼岂为先生而设!”

  再是良久,门终于无声地开启。而正是这一扇门的艰难打开,让日后无数人的xing命得以保全。

  【2.王的男人】

  且说嬴政追求尉缭,一而再,再而三,虽终得谋面,却已是颇费了番曲折。后世有刘备追求诸葛亮,三顾茅庐,费劲更多更大。或有人谓,尉缭和诸葛亮两人装腔作势,为的是抬高身价;嬴政和刘备两人,则是故作姿态,虚修礼貌。如此评价未免流于表面,不曾深究。其实,当时的实际qíng势应是……

  我们且从刘备和诸葛亮这一对旷世佳偶论起。

  刘备和诸葛亮早在见面之前,便已经彼此闻名,互有好感,qíng愫暗生。本来,神jiāo于千里,相忘于江湖,也是一桩làng漫之事。然而刘备并不愿以此为满足,他率先采取了行动,前去拜访诸葛亮,希望和诸葛亮发生更进一步的实质xing关系。

  我们先分析刘备的心态。刘备第一次前去拜访诸葛亮时,自然是带有某种期望的。

  《笑林广记·闺风部》里记载了一个名为掮脚的故事:“新人初夜,郎以手摸其头而甚得意,摸其rǔ腹俱欢喜,及摸下体,不见两足,惊骇问之,则已掮起半日矣。”显然,刘备并不期望诸葛亮如那个新妇一般,热qíng似火,比他更猴急更迫不及待。刘备所抱有的期望,反而是希望诸葛亮不用给他面子,不来理会他,晾着他,对他的邀请也拒不答应。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可以肯定的是,刘备作如此期望,并不是因为他有受nüè倾向。当时的刘备境况窘迫,都四十六岁的人了,还成天受孟德公欺负,东逃西窜,是以心理上有些自卑。与此同时,他又久仰那诸葛亮乃是当世一等一的俊杰,所谓“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因此从一开始,他便没有将诸葛亮定位成一个对自己来说“不用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寻常谋士,而是每每将诸葛亮比作姜子牙和张子房,自己则隐约以周文王和汉高祖自居,摆明了是想和诸葛亮踏踏实实地过日子,让他做自己事业上的终身伴侣。既然找的是终身伴侣,刘备自然不希望诸葛亮一下子就被他见着了,见着了然后又马上就被他勾引成功。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他刘备的心里就难免要犯嘀咕了:传说中的诸葛孔明水xing杨花乎?今天他如此轻易便从了我,那下回别人,譬如那个长相比我帅、腰包比我鼓的孟德公也来请他,那他诸葛亮岂不是从得更快?

  另一方面,和孟德公、孙权等人相比,他能开给诸葛亮的待遇实在有限。他唯一的优势就在于他那份百折不挠的痴qíng、死缠乱打的诚意。是以,他反而希望诸葛亮能冷落他,躲避他,给他机会来表现自己、证明自己。诸葛亮越是冷落他、躲避他,让他剃头的担子一头热,他反而越是来劲,越发会把握机会,将自己唯一的优势给发扬光大。

  再来分析诸葛亮的心态。诸葛亮多聪明的人物呀,刘备这种古怪的不可为外人(甚至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关羽和张飞)道的枭雄心思自然瞒不过他。因此,诸葛亮虽然对刘备芳心暗许,知道自己迟早都是刘备的人,早给晚给本没有区别,但他还是照着刘备的期望,配合着演起了戏剧。于是假意羞涩,两度避而不见,潜台词便是——哎呀,刘皇叔啊,你好坏哟,一来就想要人家,未免太快了吧。人家还没准备好嘛,人家可是从一而终的人。再说,大家彼此还不了解,谁知道你会不会对我始乱终弃。诸如此类。

  就这样,刘备和诸葛亮两个大男人便玩起了心照不宣的调qíng游戏,三顾茅庐,一追一躲,再追再躲,两人皆是心有默契,乐在其中。君不见,刘备前两次登门拜访,皆是空手而去,未带任何聘礼。他就知道,诸葛亮没这么容易让他见到。到了第三次,刘备感觉火候已到,这才带上了金帛礼物,用以下聘。而诸葛亮呢也是风月中人,善解人意,将一副yù语还休、yù拒还迎的姿态做到十足。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