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_梁晓声【完结】(105)

阅读记录

  她说:“你趁热吃吧! 可能要考一上午呢,不吃饱,会影响你考试的。”却

  并没有抬头。

  “我不饿,我走了。”他站了起来。

  “那怎么行! ”她也立刻站了起来,几乎是在用恳求的目光望着他。

  “吃不下去。”他说。是真话。即便山珍海味摆在桌子上,他此刻也吃不下

  去。

  “这……我没想到你并不爱吃饺子……你坐下等着,我立刻去给你擀点面条,

  或者给你抻点片汤? ……”她那样子好像做了一件对他很抱歉的事情。

  “不必。”他说着穿衣服。

  “可时间太早啊! ”她拽住他的衣服。

  他轻轻推开她,穿好衣服后才说:“我走着去,清醒清醒头脑。”

  他拿起帽子的时候,又说:“你都带到班上去吧。干活注意安全,你没有必

  要和那些男人们比力气。”

  她却说:“我真的没想到你并不爱吃饺子,我……”她那样子都快急哭了。

  “我很爱吃饺子,不过现在什么我也吃不下去。”她那目光使他深为感动,

  他在心里对她说:“天地作证,我爱你! ”

  她站到门口,充满委屈地望着他,不让他走。

  他只好放下帽子,重新在桌前坐下,慢慢拿起筷子,为她吃了几个饺子。

  她这才默默地从门口闪开身子。

  2

  他从她身旁走到了外屋,转身看了她一眼。他真希望她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

  道义上都是他的妻子啊! 他真希望她这时扑向他,依偎在他胸前,喃喃地对他说

  一句:“去吧,别辜负了我! ”

  她也在望着他,却什么都不说。

  他怀着极其怅然的心情离开了家……

  考场并不在师范学院,而在第一中学。它是本市的重点中学,附设高中。今

  天是星期日,所以它的教室才肯借给早已超过了中学生和高中生年龄的另一代人

  作考场。他们迈入它的大门时,无一不产生迈人命运之门的心情。他们之中,有

  些人和郭立强一样,十几年前曾是它的学生,如果这十几年内的历史正常,他们

  早已从某些高等学府毕业了。一中的升学率,在全省是名列前茅的。他们这些返

  城待业知青的心情尤为复杂,恰似浪子归家,无颜面祖。

  郭立强还没有来到一中,走在它那条街道上时,便发现自己来得并不算早了。

  虽然离报考表上印明的开考时间还有五十多分钟,但他已从人行道上匆匆来往的

  行人中发现了不少返城知青向一中走去。他一眼就能从他们的衣着看出他们是不

  是返城知青。

  他们身上至少还保留一件“兵团战士”的标志:破旧的、颜色非黄非绿、样

  式非军非民的棉大衣,或者同样“不落俗套”的棉袄,羊剪绒厚厚的棉帽子或者

  笨重的大头鞋——这些组合成为当年比插队知青荣耀得多的“兵团服”。他们还

  来不及将自己重新改变成为城市青年。即便他们从头到脚去掉了“兵团战士”的

  标志,他相信他也还是能够从他们的气质上辨别出他们来。他们具有一种特殊的

  气质,这种气质尤其在“兵团男士”的身上更突出。那是一种像军人比军人散荡,

  像学生比学生粗野,像流浪汉比流浪汉强横无羁,像山里居民比山里居民目空一

  切,像行帮比行帮文明讲理,像当年的“红卫兵”比“红卫兵”深沉冷静的气质。

  那是时代落在他们身上的短期内抖落不掉的一层结晶体。那是“时代原子病”在

  他们身上留下的“后遗症”。它的“临床特征”是——蔑视任何政治方面的权威、

  爆发式的愤怒、哈姆莱特型的忧郁、唐·吉诃德的挑战精神和牛虻的尖刻、毕巧

  林的玩世不恭。它从他们身上大大削弱的是保尔·柯察金的热烈和激情。虽然这

  种“鸡尾酒”般的气质在他自己身上平常表现得并不显著。但一旦他和他们聚合

  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强烈的冲动促使他,使他不能够不和他们变

  成一样的人,仿佛他们聚集起来豪饮了同一种酒。

  当他走到一中校门外的时候,从铁栅围墙看到,校园里已有七八百人了。

  他在校门外站了一会。他望着校牌,心里默默地说:“母校,郭立强回来了

  ! ”他曾连续三年夺得初中数、理、化三科竞赛前三名。

  母校应该对郭立强这个名字有印象,他认为自己不无资格这样想。

  这是一条穿过闹市区的街道。一中马路对面的几幢灰色老旧楼房,商店不多,

  住户不少。众多的返城知青还不到八点就聚集在一中校园里,使那些住户的男女

  老少产生了种种猜测和推断。他们纷纷走出家门,站在一幢幢楼前,隔着马路向

  一中观望。临近开考时间只有半个多小时了,还在各条街道上向一中走来的返城

  知青加快了脚步,有的甚至跑了起来。几条附近的街道上都有显眼的“兵团服”

  们在向这一条街道汇聚而来。这反常的情形引起了行人的关注和好奇。许多走着

  的或骑自行车的人,甚至改变了方向,尾随他们来到一中,要瞧个究竟。不一会

  儿,校园里的“兵团服”由七八百增加到了一千多。校园外尾随而来或经过时站

  住的观望者,堵塞了人行道。他们互相询问,这些返城知青聚集在这里想干什么

  ? 集会? 请愿? 游行示威? 将采取什么过激行动? 曾留意过晚报上那条“招生启

  事”的人告诉他们——返城知青不过是要在这里参加一次考试。他们却仍不相信,

  他们仿佛从空气中嗅到了一种辣味,他们认为今天这里肯定将发生比一场考试具

  有更大新闻性的事件。

  在校园里那一千多人中,有的有报考表,有的无报考表,不过是怀着更渺茫

  的侥幸心理而来。不能参加考试,能接近考场,感受一种考试的心理,对他们也

  是一种变相的满足。还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了解到了这场考试的幕后背景。他们都

  认为他们今天对大家的命运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他们早已在一起商讨过改变

  这场考试性质的策略,一种正义感使他们一个个面容严峻。

  有将近一百个人聚集在校园的一角。他们年龄都很小,有的十七八,有的刚

  刚二十多,他们是待业青年,是城市每年照例都要从高考中淘汰下来的待业青年,

  他们本能地聚集在一起,离那一千人远远的,他们似乎有点怕“兵团服”们,他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