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_梁晓声【完结】(176)

阅读记录

  不归还,并罚以重款。屡犯者将以违法罪拘捕……

  不久,关于晚报“记者明星”的“桃色新闻”广为流传,成了本市许许多多

  人茶余饭后的闲谈资料。

  普遍的市民们对于具有某种知名度的人,尤其对于具有某种知名度的女人的

  名誉的“败坏”,总是产生特殊兴趣的。这种兴趣与某些孩子喜欢拆散他们感到

  奇妙的玩具的兴趣一样。

  市法院驳回了吴茵的离婚起诉。

  强大的社会舆论,“正义”和“道德”的呼吁之声从四面八方向她压来,也

  向报社压来。

  报社每天接到无数次电话和无数封信,敦促报社对一个“品行败坏”的女记

  者进行制裁。

  同事们的规劝,领导们的批评,她全置若罔闻,一意孤行。

  记者部主任在一次党员会议上措辞激烈地大谈记者的“社会形象”问题和领

  导“用人不当”的“惨重教训”……

  老主编“引咎”退职……

  她被取消记者资格,贬到印刷厂当工人……

  铁路局收到商业局盖有“党委”红章的公函,强烈要求铁路局严惩“第三者”。

  机修段领导找王志松进行严肃谈话,警告他,第一,作检查,承认错误。第

  二,断绝与有夫之妇的一切来往。第三,向商业局周副局长赔礼道歉……

  他说:“不! ”

  领导问:“你这样做对得起谁? 你连你父亲也对不起! 你想继续待业吗? …

  …”

  他缓慢地从兜里掏出工作证,当着领导的面从工作证上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脱了工作服,放在桌上,转身而去……

  17

  他在公用电话亭给她挂电话。

  “是你? ”

  “是我。”

  “我只是想听到你的声音……”

  “我很好……你呢? ……”

  “我再也不丢掉你! ……”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抱着儿子来到了徐淑芳家中。

  “求你收下这个孩子。”

  “谁的孩子? ”

  “我们北大荒返城知青的孩子。我本想做他的父亲,可是……

  我母亲……昨天……去世了……我又待业了,无法抚养他了……“

  他仿佛老了十岁!

  母亲,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她那颗衰弱的心脏,无法承受儿子第二次沦为返

  城待业知青的现实……

  徐淑芳默默从他怀中抱过了那孩子。

  “我给他起的小名叫宁宁,如果你不喜欢,就另给他起个更好的名字吧! ”

  “我仍要叫他宁宁。”

  “他爱蹬被子。”

  “我不会让他着凉生病。”

  “他还没落上城市户口。”

  “他永远落不上户口,也是我们的儿子。”

  “将来不能告诉他,他是个曾被遗弃的孩子。”

  “不告诉。”

  他在那孩子脸上轻轻吻了一下。心中说:“儿子,我的儿子,爸爸爱你! …

  …”

  他转身欲走时,她终于叫了一声他的名字:“志松……”

  “……”

  “我们都不要被压垮了! ”

  第十七章

  1

  一座城市如果是省会,市长更难全面施展自己的执政能力。

  在这座城市,市委和省委大楼分处两区。双重党政机关将它分成两个权力辖

  治范围。市长是这两种权力之间的平衡砝码。

  “文化大革命”在这两种权力之间遗留下种种“历史误会”。省市委领导者

  们相互积怨甚多。某几位市委领导者,时至今天,仍因在“文化大革命”中省委

  领导者们为了保自己“过关”,将他们当成棋盘上的车、马、炮,抛给了“革命

  群众”和“红卫兵”而耿耿于怀。某几位省委领导者,由于市委领导者们在“文

  化大革命”中将自己应负的“路线”责任推给他们,使他们成了“黑根子”被

  “打翻在地”,踏上过“千万只脚”而铭记“教训”。某些省市委领导者们之间

  的关系与其说是融洽莫如说是互相容忍。在许多方面,在许多事情上,“历史误

  会”继续造成今天的“误会”。姚市长作为一市之长,在种种历史和现实的“误

  会”中,既要维护市委领导权力的独立性,又必须时时事事审慎地考虑到某些省

  委领导同志的心理和情绪。他深知自己的执政责任,应是努力消除弥漫于两种权

  力之间的种种“误会”,无论如何不能再加剧“误会”。这使他在许多方面,在

  处理许多问题时,由一个有魄力的敢作敢为的人变成了一个思前顾后、优柔寡断

  的人。

  对“一中事件”,他便是如此。

  三十几名被拘捕的返城待业知青仍未获释。首先,市委领导者们就无法对这

  一问题统一态度。释放被拘捕的返城待业知青们? 释放也得对他们有个说法,对

  社会有个说法。什么样的说法才能被他们接受? 被社会接受? 被二十余万返城待

  业知青接受? 宣布他们无过? 那么谁之过? 那么他们将有权对公安机关提出抗议,

  要求公安机关面向社会对他们公开赔礼道歉,他们是绝不会放弃这一要求的。二

  十余万返城待业知青是他们的后盾。他们的家庭一天比一天更为他们感到愤愤不

  平。“师资培训班”的“内幕”早已不成其“内幕”,三百余万市民们愈来愈同

  情他们了。对“师资培训班”作过“批示”的某几位省委领导者正面临着巨大的

  社会压力。

  若由市委对社会宣布他们无过,无疑等于又一次将某几位省委领导者抛到了

  社会的谴责舆论的漩涡,同时也无疑等于向社会表明了市委对“一中事件”的双

  重态度——站在返城待业知青一边的态度和对省委的指责态度。结果是可以预料

  的——市委及他这位市长本人会因此而深得民心,并大大削减二十余万返城待业

  知青对他本人及对市委的对抗情绪。但省委的某几位领导者也就有理由认为市委

  公开“出卖”了他们,将二十余万返城待业知青的对抗情绪转移到了他们身上。

  必然造成省市委领导者之间新时期新问题面前的新“误会”。一百五十名内定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晓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