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13-----------------------
七、东京留学与反袁斗争 1913年7月,李大钊经过6年的苦读从北洋法政学校毕业。6年的学习 生活,对李大钊颇为不易。该校规定,仅膳费一项,每月即需5元,并保证 不拖欠。李大钊 “既无兄弟,又鲜伯叔,唯有赖其亲父母哺育成长。”李大 钊考入永平府中学不久,祖父李如珍老人即已去世。他在北洋法政学校6年, 均系自费。李大钊回忆说: “我家贫,只有藻田数十亩,学费所需,皆内人 妻子辛苦经营,典当挪借,始得勉强毕业。”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对他个人与家庭都是件大事。该校本是培 养官吏的场所,他本人又是同学中的佼佼者。他的学问才能,早已引起当时 政界的要人孙洪伊、汤化龙的器重赏识。因此,他进入仕途、谋取相当职位、 营造个人安乐窝,当属不成问题。但是,李大钊决然地舍弃了这种选择。他 深深感到已有知识用于报国救国还很不足,需要继续对一系列的迫切问题进 行研究探讨。于是,决意出国留学,到日本去 “专究社会经济学,研考民生 凋敝之原,探所以抑强横扶羸弱者,,以回国造福祖国人民。1914年初,李 大钊在孙洪伊、汤化龙的资助下到达东京;同年9月,考入早稻田大学政治 经济学科。 早稻田大学建校于1882年 (明治15年),系一所私立学校。倡建者为 大隈重信,他曾两次出任日本外相和首相。在1914至1916年任首相期间, 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吞并中国的“二十一条”。该校旧称东京专门学校, 于1902年 (明治35年)9月改名为早稻田大学。20世纪初,中国兴起出国 留学热潮,从 1901至1906年的五、六年中,到日本留学的学生近万人,“实 为任何时期任何留学国所未有”,而早稻田大学在其中则处于一个重要的位 置。该校于1905年专门设立了清国留学生部,在其章程中说:“学问天下公 器,非一国一人可私。况清国疆域相邻,人种相同,其学术我尝受之矣,其 文字我仍用之矣,固宜以我有余补其不足,是所以报旧德而赞文化。”应该 说,其态度是积极的。中国留学生进入该校,1905年 762人,1907年 850 人,1908年494人。4年当中,合计数达2006个。这个数字,应当说是相当 不小的。 早稻田大学,对于中国的政界和法政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正如曾被袁 世凯聘为顾问的该校教授有贺长雄所说: “现时居中华民国之要津而号称有 为之士者,昔尝籍于日本,学宪法及国法于早稻田学园者,居大多数。”李 大钊进入早稻田大学,使该校中国留学生名册中,继廖仲恺、宋教仁、张继 这些重要人物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光辉名字。 早稻田大学对学生的入学、教学与管理,都有一套严格要求。该校学籍 档案记载,李大钊于大正3年 (即1914年)9月8日入学,为大学部政治经 济学科一学年的学生,修业至大正4年7月5日,大正5年 (1916年)2月 2日退学,其原因是“长期缺席除名”。按此档案记载,李大钊正规的学习 时间仅为一个学年。从第二学年开始即从1915年下半年起,李大钊即长期缺 课,直至1916年2月退学。 据其他有关材料说明,李大钊其实从第一学年的下学期开始,即从1915 年初开始,就已不能完全集中力量静心学习。因为,这时已经发生日本政府 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的问题,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兴起了强烈 反抗浪潮。李大钊正在此中,奔走呼号,担负着重要责任。到 1915年下半年
----------------------- Page 14-----------------------
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面目更日益暴露,留学生中进而又掀起反袁运动, 以声援支持国内的反袁斗争。李大钊自然更无暇顾及个人的上课,直至1916 年5月奉召回国。李大钊在日本大约两年半的时间,其中约有一半的时间是 在学生爱国运动与革命斗争中度过的。 日本政府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是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驻华公 使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的,并请保守秘密。1月20日,日置益又向中国外交 部正式致送这一要求的文件。2月2日,中日政府就“二十一条”进行会谈, 2月11日,北京英国记者端纳将“二十一条”原件发表,引起海内外震动。 就在同一天,东京的中国留学生即举行了反对 “二十一条”的大会。2月21 日,辛亥革命后已经停止活动数年了的中国留日学生总会重行建立,由评议 部和干事长推荐,李大钊被聘请为文事委员会委员。经过推选,当选为编辑 部主任,主要负责留日学生总会的撰著及刊行书报等。1916年5月在东京出 版的 《民彝》杂志,也就是由李大钊负责主编的。 在反对 “二十一条”斗争中,李大钊写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和《国民 之薪胆》。这两者都是由李大钊代表留日学生总会撰写,在日本和到国内进 行散发。前者,写于2月11日中国留学生大会之前,当时中日交涉正在进行; 后者,写于1915年6月,即中日交涉已经结束,中国政府在日本5月7日的 最后通牒面前屈服,5月25日条约正式签字。所以,该文写明是《国耻纪念 录》。 李大钊这两篇文章,是用民族的血泪写成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李大钊表示无比的痛恨,而对于自己的民族和祖 国,则表示无限的热爱,充满赤子之诚,表示 “愿为国死”,为祖国的独立 和尊严,不惜 “出其丹心碧血”。两篇文章,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揭露日本 侵略者的罪行,即李大钊所说的 “对日关系之痛史”。其中既有历史的,也 有当前的,即甲午 (中日战争)、甲辰(日俄战争)、甲寅(借口对日宣战 侵占山东)三事。李大钊认为: “三甲纪念,实吾民没齿不忘者也。”中国 人 “宜镌骨铭心,记其深仇大辱。”特别是对于“甲寅”,即“二十一条”, 更宜 “共未来之薪胆”。 李大钊热爱祖国、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思想,蕴蓄已久。他在去国前回故 乡期间,在昌黎火车站即见到日本驻军借故寻衅,当场打死我国路警5人的 暴行。李大钊当时即立下不共戴天之誓。他说: “彼倭奴者,乃洋洋得意, 昂头阔步于中国领土,以戕我国士。伤心之大,能无愤慨:自是昌黎遂为国 仇纪念地。山盟海誓:原中华健儿,勿忘此弥天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 有如碣石。”在赴日本途中,曾航经甲午中日海战之处,李大钊更是心潮澎 湃、愤激万分。他说: “曩者去国,航海东来,落日狂涛,一碧万顷。过黄 海,望三韩故墟,追寻甲午复师之陈迹,渺不可睹,但闻怒涛哀咽,海水东 流,若有殉国亡灵凄凄埋恨于其间者。”到东京以后,李大钊 “适游就馆”, 也就是参观日本陈列战利品的纪念馆,这对李大钊更是一次很大的刺激。他 说: “见其陈列虏夺之物,若不标明志由,夸为国荣。”李大钊悲愤地说: “盖是馆者,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惟有背 人咽泪,面壁吞声而已!”李大钊正因为有这样深厚诚挚的爱国之情,所以 才在日本侵略面前,表现出义无返顾、破釜沉舟、与国共存亡的决心。 在反对 “二十一条”斗争中,李大钊文章的主要矛头是对着日本侵略者 的,而并不是对着袁世凯政府。在外国侵略者压力面前,李大钊是主张 “兄
52书库推荐浏览: 朱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