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e 15-----------------------
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也就是主张拥袁抗日,促袁抗日,一致对外,而 不是反袁抗日,倒袁抗日。他文章中说: “吾国民应以敏锐之眼光,沉毅之 实力,策政府之后,以为之盾。”他同时也警告政府, “无权以命我国民屈 顺于敌”;袁政府如 “不愿为亡国之政府,则宜及早觉悟其复古之非,弃民 之失,速与天下更始。”但是,事实证明,袁世凯不但没有觉悟,与民更始, 反而更加紧复辟帝制。李大钊从严酷的事实中,终于认清了袁世凯反动的真 面目。1915年下半年开始,李大钊又勇敢地站到了反袁斗争最前列。 1916年1月,李大钊从日本回上海策划反袁斗争,在太平洋舟中写下一 首古体诗,以表明他斗争的情怀与意志。诗中写道: “浩淼水东流,客心空 太息。神州悲板荡,丧乱安所极。八表正同昏,一夫终窃国。黯黯五采旗, 自兹少颜色。逆贼稽征讨,机势今已熟。义声起云南,鼓鼙动河北。”诗最 后说: “相期吾少年,匡时宜努力。男儿尚雄飞,机失不可得。”李大钊在 诗中明确有地称袁世凯是 “一夫窃国”,是必须征讨的“逆贼”,而且时机 已成熟,决不可迟疑。从诗中,还看到李大钊那种一往无前,不畏荆棘,匡 时努力的英雄气概。李大钊这次上海之行,未得预期成果,不久返回日本。 李大钊回到日本后,积极参与筹划组织留日学生总会召开的两次大会。 第一次是1916年4月2日,召开为反袁而殉国死难的烈士的追祭大会,同时 筹商声援民军计划,当场还发动捐款。参加大会的不仅有留学生,而且有侨 商各界。大会发表通电,致北京、上海的各报馆与各界,令袁世凯立即退位。 第二次大会是1916年5月7日召开的,是为了国耻纪念。会上回顾了一年前 日本为“二十一条”对华发出最后通牒而中国政府终于屈服之耻,并且反对 中国驻日使馆私设管理留学事务所以控制学生,尤其反对使馆还聘日本人作 为理事。两次大会,都发表了 《对友邦宣告书》,声明自己的活动方针与政 治主张;并发动捐款,会后即寄往国内正在浴血奋战的护国军与民军的前线。 在反袁斗争中,李大钊还担任 《民彝》的主编,并亲自撰写一篇重要文 章—— 《民彝与政治》。文章深刻系统地批判袁世凯的复辟罪行,批判他英 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封建禁欲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同时,进一步深 入阐明革命民主主义。李大钊这种批判,代表着当时反袁的最高理论水平。 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李大钊东京留学,在课业的学习上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在课堂以外 的学习上却取得很大收获。由于课外活动的影响,第一学年11科的成绩平均 分数66.9分,排列第40名,列为丙等。但从课外的成绩来看,李大钊的收 获就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 在两年多时间里,李大钊写作并发表9篇论文,共约10万字。除上述三 篇外,还有 《风俗》、《政治对抗力之养成》、《国情》、《厌世心与自觉 心》、 《青春》等。这些文字,在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都不是考 试分数所能衡量的。在 《风俗》一文中,主要是对袁世凯进行道德批判。袁 世凯也曾痛心疾首,说社会风气不好,但究其原因,他却认为是下面搞坏的。 李大钊看法相反,认为道德人心之所以败坏,首先是上面搞坏的,是 “执政 之人”搞坏的。 “施其暴也,上之所好,下必有甚,逞其杀也。盈廷皆争权 攘利之杰,承颜尽寡廉鲜耻之客。钩心斗角,诈变机谲。” “与人以术不以 诚,取士以才不以德。不仁不孝,乃受崇奖;有气有节,则遭摈斥。意向既 示,靡然向风,少年不以学问为本,士夫但以势利为荣。谗谄面谀,青蝇惑 耳;直言谠论,寒蝉销声。”袁世凯为首的政治中枢到了这一地步,道德人
----------------------- Page 16-----------------------
心当然陷于败坏。李大钊号召爱国有志之士,我尽我责,以挽救社会风气。 《在政治对抗力之养成》中,主要批判袁世凯的极端专制主义,号召人民自 觉其固有之权威,形成自己的对抗力,使极端主义不能得逞。在 《国情》中, 主要批判袁世凯的客卿们以民主制度不适合中国 “国情”为由,从而主张实 行封建专制的论谬。由此可见,李大钊这一时期的文章,主要是批判袁世凯 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正是通过这些批判,使李大钊在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迅 速成长,成为当时著名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成为留学生中的重要理论家和革 命家。
----------------------- Page 17-----------------------
八、创造理想的青春中华 由于反袁斗争的形势发展,1916年5月中旬,李大钊结束了两年多的留 学生活,回到上海,寓于孙洪伊处。 孙洪伊、汤化龙让李大钊提前回国,主要是为迎接反袁斗争胜利后的新 形势。袁世凯的败亡,当时看来,已成定局。问题是袁世凯败亡之后,中国 如何发展。在反袁斗争中,以梁启超、蔡锷为代表的一派势力,起到很大作 用,并得到很大发展;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一派势力,也得到一定的恢 复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袁世凯手下的两员大将段祺瑞与冯国璋, 都曾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复辟帝制,从而捞到政治资本,并发展了自己的势力, 其后,则分别形成皖系与直系两大军阀势力。袁世凯以复群封建帝制而遭到 失败,受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怒骂与批判,这本身就表明民主主义思潮的深 入人心与强大力量,从而,也更有利于民主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与高扬。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6月9日,孙中山致电继任总统的黎元 洪,请恢复袁氏所废的约法,尊重国会,摒除一切僭制妄作。6月29日,黎 元洪申令,仍遵行民国 《临时约法》,并定于8月1日续行召集国会。7月 12日,废止袁氏为加强独裁统治所炮制的《惩办国贼条例》及《附乱自首特 赦令》,庄严宣布:所有本年7月2日以前因政治犯罪被拘禁者一律释放, 其通缉各案,亦一律撤销。7月16日,又废除了袁世凯进行思想文化统治, 扼杀舆论的那个 《报纸条例》。这样,就在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使袁世 凯统治下造成的政治迫害,全都得到了解放,并彻底废除了他那反动统治工 具——一系列的法律。这样,使中国的政治形势,一时发生重大的变化,使 人民产生一种信心与乐观。李大钊在 《北京之回春》、《元宵痛史》中,反 映了这种变化和气氛。他说: “他且不论,即就新年之景象而言,据久居北 京者云: ‘今岁与去年已大不相同,去年则人怀戒惧,今年则共庆升平。以 昔视今,苦乐悬绝。’此是以见专制之害恶,共和之幸福矣。”“洪宪劫后, 吾人尚有此新纪元,抚今思昔,感慨何如矣。” 李大钊当时的乐观自信,还表现在他主持的 《晨钟报》上,表现在他一 些著名论文中。这就是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与《青春》。 《晨钟报》是梁启超、汤化龙所办的一张大报,刚回国的李大钊被任为 编辑部主任。 《晨钟之使命》,实际是该报的发刊词,并明确提出,它的使 命是创造理想的青春中华。他说: “今者,白发之中华垂亡,青春之中华未 孕;旧稘 (qī,同 “期”,一周年)之黄昏已去,新稘之黎明将来。际兹方 死方生、方毁方成、方破坏方建设、方废落方开敷之会,吾侪振此 ‘晨钟’, 斯与我愤慨悲壮之青年,活泼泼地之青年……急起直追,勇往奋进,径造自 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 《晨钟之使命》,对于中华一切 事物的观察,分为两个方面,即白首的、衰老的、陈旧的、腐朽的和青春的、 朝气的、新生的、向上的。李大钊认为,新的中华创造,就是上述两方面斗 争和交替的过程,而在当时,恰恰还是前者占据着主要地位,所以使中华民 族暮气沉沉,死水一潭,缺少生气和活力。但是,由于反袁斗争的胜利,青 春中华的创造,已经有新希望。李大钊这篇文章,既反映着对于中国国情的 深刻理性认识,又反映着当时人们的一种乐观自信。它标志着中国在向现代 化前进过程中,青年新觉醒的时代已经到来,标志着人们的爱国思想正在发 生一种新的质的飞跃,与那种封建的、盲目的、拒新守旧的所谓爱国思想正
52书库推荐浏览: 朱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