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念旧恶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恶行,(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孔子对伯夷和叔齐一向是很赞赏的,在这里,孔子又从他们不念旧恶的角度来赞扬他们博大的胸怀。南怀瑾先生认为不念旧恶是非常有好处的。能够不怀恨别人、宽恕别人的人,和别人之间就没有仇怨,而其他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六祖慧能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虽然我们不能达到这个境界,但是其中含义应该是明白的。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不得不与人打交道,也不可避免地会与人发生冲突,也许有很多人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们,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这些人呢?孔子已经告诉我们,那就是不念旧恶。
不念旧恶需要博大的胸怀,因为我们面对的毕竟是曾经与自己作对并伤害过自己的人。拥有这种胸襟的人必然是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普通人在遭遇别人的伤害之后,总会在心里留下伤疤,不去碰触还好,一旦再次遭遇那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伤口依然会隐隐作痛,这个时候就很难释怀。拥有博大胸襟的人则能以一颗包容之心将过去的种种事情尽皆消于无形。他们会将怨恨深深地埋于心底,或者是千方百计地为那些人找出一些合适的借口,借此原谅他们。这样的人心里不会有仇恨,没有仇恨就不会被仇恨冲昏头脑,做出不理智的事。他们的以德报怨会换来对方的感激涕零,会为自己赢来更多的尊重、信任和拥护。西汉开国名臣韩信落魄之时,曾经受一地痞的胯下之辱。然而风光后的韩信并没有找他寻仇,反而提升他在自己手下做官。这就是胸襟。这种博大的胸襟可以化解恩怨,多结朋友,少树敌人。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就曾经不惜以德报怨,感化谋杀自己的上官婉儿,并使之成为自己的“心腹”。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参与废后行动被武则天觉察后,与其子皆被处斩,上官婉儿和母亲则被充入宫中为婢。
上官婉儿一心报仇,14岁那年,她参与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策划的倒武政变。失败后,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死里逃生,但上官婉儿则为武则天所赦。
上官婉儿才华横溢,为武则天所欣赏。然而她却参与政变,要谋杀武则天。当时司法大臣提出按律“应处以绞刑”。若念其年幼,也可施以流刑,即发配岭南充军。但是武则天认为上官婉儿天资聪颖,着力培养,将来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上官婉儿处以黥刑,即在她的额上刺一朵梅花,把朱砂涂进去,并把她留在身边。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婉儿从武则天的言行举止中,了解了她的治国才干、博大胸怀和用人艺术,彻底消除了对她的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她分忧解难,为她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
都说“大丈夫恩怨分明”,恩怨分明固然是没有什么错,然而,若是能够以德报怨岂不是更好?就算对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赶尽杀绝,也不过是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没有太大的意义。倘若我们能够以德报怨,感化他们,岂不是可以多一些臂助?仇恨的种子一旦发芽,伤害的不只是别人,还有自己。打击报复只能换来无休止的对抗,以德报怨却能消解愁怨,化干戈为玉帛,何乐而不为。“有仇必报”只会四处树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岂能成就事业?那些能够在乱世中称雄的人,哪一个不是以德报怨,以此多结朋友,少结冤家?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屯兵南阳的张绣率部投降曹操。才过了十几天,张绣又反叛,突然袭击了曹操兵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最贴心的武士典韦战死,他自己虽然逃得性命,可右臂被箭射伤,所骑的名马“绝影”也被射死。
第二年,张绣又和刘表联合,在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前后夹攻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陷入险境。曹操让士兵连夜开挖地道才逃得性命,并用奇兵把张绣打败。
后来,张绣在他的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又一次投降曹操。曹操没有计较杀子之仇,盛宴欢迎张绣,为自己的儿子求得张绣的女儿为妻,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和南皮破袁谭有功,先迁破羌将军,后增封邑至二千户。那时天下户口减耗,十才存一,曹操自己那些将领封邑还没有满千户的,却给了张绣最丰厚的封赐。
世上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本来就难说清楚,如果人人都秉持“有仇不报非君子”的态度,那么恐怕整个世界都是硝烟味了。佛家说:“放下,自在。”放下的不仅仅是各种欲念,也包括仇恨。只有放下仇恨,才能得到平安喜乐。“君子不念旧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善行。倘若一个人不仅能够以德报德,而对他的敌人也能“投以木桃”,那么他不仅能以自己宽广的胸怀赢得别人的信赖,还能消除积怨,化敌为友。
第6章 其身正,不令而行(1)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泰伯》
孔子说:“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孔子认为这是为政最基本的素养。在他的眼中,人与人是有严格的身份差别的,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本来是强调等级差距的,然而拿到现在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南怀瑾先生认为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说:“据我所知,文人更喜欢谈战争,开口就是应该打。他们可不知道打仗的难处,自己又没有打过仗,也不知道怎么打。等于有人在街上看到别人打架,自己在旁边吆喝着大声喊打,可是叫他自己来,只要一扬拳头,他就先跑了。这就是历代文人的谈战争。知识分子喜欢谈军事、谈政治,大多数绝对外行。所以我常引用孔子这句话对他们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们答道:‘这有什么难?’我说:‘你我知不知道基辛格此时此刻看的什么公文?说的什么话?你我所知道的情报、资料,都是从报上看来的,并不是第一手资料,可靠性大有问题。就算是可靠的,在报纸上发表出来的,还是有限,不知道还有多少不能发表的,而且和此刻的现况,又相隔很遥远了。像这样如何可以去谈政治?而且政治绝对要靠经验,不是光凭理论的。你说某某不行,你自己来试试看,毫无经验的话,不到三个月就完了。’所以孔子说的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在那个位置上,不能真知道它的内容。所以‘谋其政’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要在那个位置上才能执其政、谋其政。”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