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22)

阅读记录

  南怀瑾先生认为,老子讲了这一连串人生哲学的行为大准则,如果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是完整而完善的了,但这实在太难了。除了历史上所标榜的尧、舜以外,几乎难得有一完人。不过,能有一项美德,也就可以树立典范而名垂千古了。

  “夫唯不争,故无尤”是老子这段话的核心内容。万事随缘,不争不抢,方能确保无忧。人人都想力争上游,都想有所成就,但是不可能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果我们急功近利,事事都想抢占先机,那么必然会有很多事情烦扰我们,同时也会结下很多怨恨。

  人的一生要进行很多活动,要做很多事,我们在做事之前不应该存着一定要成功的念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把握的,也许很多事情是超出我们能力范围的,如果我们事先存了一定要成功的念头,在处理这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时,难免会走向歧途,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样做,即使最终取得了我们想要的结果,也难以长久,还会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招致人们的怨恨。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虽为一个骁勇善战的将军,但死于非命,死后也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他空有一身的本领,但是全无礼义廉耻之心,为求荣华富贵,什么背信弃义之事都能做得出来。

  吕布本是丁原的义子,董卓祸乱京师的时候,丁原出兵讨伐,以吕布为先锋,将董卓打得节节败退。董卓的手下有一个人与吕布相识,他素来知道吕布的为人,于是向董卓建议,让他许吕布以荣华富贵,并将赤兔马送给吕布,这样必然能让吕布倒戈。果然吕布得到赤兔马后,就倒向董卓,将义父丁原杀死。

  司徒王允眼看汉室天下要沦丧于董卓之手,想要将董卓除去,无奈董卓势力庞大,且有吕布随身护卫,难以暗杀。曹操曾经暗杀董卓没有成功,董卓必然更加严密防备。于是王允定下一计,使得吕布再次出卖董卓。王允有一义女貂蝉,生得花容月貌,王允故意将之许给吕布,吕布大喜。继而,王允再将貂蝉送给董卓,然后告诉吕布,董卓强行霸占貂蝉。吕布果然大怒,将董卓杀死。

  王允被杀之后,吕布到徐州去投刘备,却趁机将徐州据为己有。最后吕布败于曹操之手,吕布想向曹操投诚。有了前车之鉴的曹操不敢收留他,将他杀死。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追求,但是这些追求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实现。我们在追求想要的东西时,应该采用正当的方法,不能为了这些东西而做出违背道德良知的事情。当我们不顾信义,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时,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到了悬崖边上,随时都有可能被别人推下悬崖。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我们不信命,因此我们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当我们的奋斗不能换来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以平淡之心看待这一切。强求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害人终害己,我们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谋取自己的利益,否则,在别人的反击之下,自己也不会有好结果;更何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焉知不会有其他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佛家讲究一个“缘”字,世间万物我们能得到的就是有缘,不能得到的就是无缘。缘起缘灭都是有定法的,为何非要强求呢?不争不抢,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不是另有一番滋味吗?那些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才产生的东西是超出自然范畴的,我们何苦非要与别人争来抢去。争到最后,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人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即使最终得到了也没有意义。

  远离他人的禁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那样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要遵循处仁的道理:对人要恭敬,有礼貌,不能看不起任何一个人。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像看到贵宾,很有礼貌,很诚恳,尊重任何一个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们普通人,大概都是这样:自己不愿意的,都推给人家,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没有什么大错。不过假使我们要行“仁”道,扩充于为政之间,处人处事之际,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怎样使得人、事至于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意让人提及的缺点,这就是“禁区”,是万万碰不得的。我们常讲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尊重别人。如何才是尊重。除了要待人礼貌,恭恭敬敬,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碰触别人的禁区。孔子曾经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就是一种教养。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冲突,但是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时候,也要注意保存对方的颜面,不要去碰触别人的禁区,否则势必难以挽回,两人注定一辈子势成水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自己也不愿意让别人提自己的短处,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一想,千万不能揭人短处。

  每个人都很注重自己的颜面,在咱们中国人看来,什么都能丢,就是面子不能丢,丢了面子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因此,面子问题是很重要的,谁要是伤了自己的面子,势必要和那人拼个你死我活。很多人说话非常不注意,经常顺口就揭别人的短处,尤其是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就想着怎么能伤了对方,因此就会不停地说触犯别人禁区的话。这样一来,必然会造成矛盾的升级,本来还有可能挽回的局面就再也难以挽回。

  即使是朋友之间也不能随便揭人短,一次两次,都可以原谅的,但是次数多了,必然会在朋友之间造成一道难以修补的裂痕,甚至在有的时候会给自己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给地主放过牛,还当过和尚。他做了皇帝之后,以前的一些穷哥们纷纷找到京城,认为念着以前的交情,怎么着也能捞到一些好处。但是那个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身份不同了,自然想的也就不同了,他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老底,因此,把大多数人都拒之门外。

  有一个和朱元璋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凤阳老家赶到京城来找他,费了很大的工夫才进了皇宫,见到了朱元璋。谁知这位老兄一见朱元璋的面,就当着满朝的文武大臣大声嚷嚷以往的一些糗事:“朱重八,你当了皇帝还认识我吗?咱俩可是一起光着屁股长大的,你还记得有一次咱俩一起偷豆子吃,豆子还没煮熟,你就先抢着吃了,结果把煮豆子的罐子都打碎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儿,还是我让你吃了青菜,才把豆子带了下去。你都不记得了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