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种人是两个极端:一种是被地位和爵禄所束缚,一生难以摆脱,生活的好与不好完全被地位和爵禄所控制;另一种则是完全把地位和爵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想要时,加把劲就可以得到,不想要时,随时都可以抛弃。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存在这样的两种人,一种就是那些不学无术,靠着不正当手段拥有一切的人,一旦有一天他赖以生存的地位消失,立刻就变得一无所有,已经享受惯了的他们就开始抱怨不公;一种是靠着自己的一步步打拼拥有一切的人,这样的人拥有绝对的实力,他们不会患得患失,因为对他们来说,拥有一切并不是难事。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是做第二种人的先决条件。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上,让自己拥有自立的能力,就可以藐视一切的功名利禄,因为功名利禄对于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拥有了绝对实力,我们就可以对成功有绝对信心,这样自然不会再有抱怨。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一生的功业就是完全靠自己打拼出来的。韩信出身贫寒,既未能当官,也不通经商之道,因此经常靠接济度日。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一漂母见韩信没有饭吃,就好心拿饭给他吃,一连十几天。韩信感激地对她说:“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听了非常惭愧,决心一定要闯出一番名堂。
但是出身贫寒的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出人头地。这个时候正值秦末天下大乱,各地义军风起云涌。韩信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归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心灰意冷的韩信投奔了刘邦,依然只能做管理仓库的小官。有一回韩信犯罪,即将问斩。他大声对监斩的夏侯婴喊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不一般,就把他放了,并且推荐给刘邦,但是刘邦跟他接触后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同,还是让他回去做管理仓库的小官。
萧何也非常赏识韩信,多次向刘邦举荐,刘邦就是不肯重用他。后来,刘邦就封汉王,受项羽压制,很多跟随他的将士都逃走了,韩信眼看在这里也不能受重用,也跟着逃走了。萧何听说后,连夜把他追了回来。刘邦得报说萧何也逃走了,气得要命,后来看萧何回来了,就问他干什么去了,萧何说去追韩信去了,刘邦更加生气了,说:“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在刘邦的手下屡立战功,威名赫赫。汉朝建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
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用担心没有功名利禄的。世上的人都是很现实的,只要你有能力,能够为别人创造财富与价值,那么你想要的地位一定也可以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整天沉溺于幻想当中,想象自己将来可以拥有什么样的地位,也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地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
第27章 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1)
“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说:“治理国家以德行教化,就像北极星处在中央位置,其他星辰都会环绕它。”
南怀瑾先生认为,“为政以德”,内心有道,表现在外的行为就无懈可击。譬如北辰,有中心的思想,中心的作风,以道德感化,你本身不用动,只要发号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满天无数的星辰,都会跟着你的方向动。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之所以推崇德政思想,就是因为当时社会变乱频仍,大家热衷于权力斗争,社会秩序很乱,文化衰败,孔子面对动乱,非常担忧,因此他说为政,权力是没有用的,唯“德”而已。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阐释了“德政”思想。他说,孔子为什么推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人?第一,有道德思想,没有德业的成果,只能说他有道,不见得有德;有道德的思想,又有德业的成果,道与德配合,才叫“道德”。历史上,道家、儒家都提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因为那时谈到“为政”,讲究“德”字,到春秋战国以后,只讲事功,即所谓“三王之治在道德,五霸之志在事功”,王、霸之不同在于此。那些等而下之的,连霸业都谈不上,连事功都没有的,就光是拿偷鸡摸狗的手段窃国而已了。
从南怀瑾先生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唯有以“德”为中心的人,所开创的事业才是最高层次的。“德”是为人处世之根本。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身的修养是完成一系列人生活动的基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发端于社会的道德规范,当我们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到自身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我国历代名家都曾经提出过道德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形成了一套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严密的理论体系。
在我国上演了几千年的权力争夺,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各种势力一直在强调“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赢得人心,靠的就是自身的道德修养。当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言谈举止就会具有一种吸引力,使众人依附。在世袭制以前,选择领导者的时候都是选择德行最高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被众人认可。
道德的力量在三国时期的刘备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那个纷乱的年代,人们依然没有把道德抛诸脑后。有德之人依然具有难以言传的人格魅力。刘备是虽有大志,却无大才的人。他一个织席贩履之人想要在群雄割据的年代占有一席之地谈何容易。但是刘备找准了方向,他将道德作为资本,招揽人才,为己所用。因而刘备将自己扮成一个仁义道德之士,四处活动,先后招揽了关、张、赵三员猛将,又招揽了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再后来黄忠、马超等人无不是因他的道德感召力而投到他的麾下的。刘备也依靠这些文臣武将,最终三分天下有其一,建立了蜀汉政权。
然而当一个王朝的国君道德沦丧,败坏纲常,倒行逆施,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离覆灭不远了。没有道德的人会使人人对他敬而远之,成为一个众叛亲离的独夫。当年商纣王不修德行,三纲尽丧,五常尽失,残害忠良,荼毒百姓,结果搞得天怒人怨。周武王兴仁义之师,以有道伐无道,以有德代无德,八百诸侯纷纷响应,天下百姓尽皆追随,最终在牧野之战,商军纷纷倒戈,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靠暴力手段征服四方的人,虽然一样可以让众人拜服,然而这种拜服不是发自内心的。人们只是在表面上拜服,内心却对这种人恨之入骨,只要有机会,就会起来反抗。然而有德之人却能够让人真心拜服,愿意为他做事。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