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们不能将这种在很多代人身上延续的悔恨终止,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地把孝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看起来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逼迫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事实上却是我们自己的私心在作怪。长大之后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在围绕着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下一代转,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考虑到父母的需求。
我们出去求学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也许附带希望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然而出去之后的我们就把父母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有了自己的情感追求,有了自己的儿女情长。当我们在爱情的世界里徜徉的时候,是否想起了远在家乡翘首等待我们回家的父母?情人节你记得,母亲节、父亲节你记得吗?爱人的生日你记得,父母的生日是几号你知道吗?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了太久,以至于忽略了父母的存在。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忙就成了我们冷落父母最好的借口。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催我们回家看看的时候,我们总是用一个“忙”字给挡了回去。当我们结婚之后,我们又在忙着经营自己的小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家更好。偶尔回家一趟,也只不过是吃顿饭而已。
我们是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是,我们有时间和朋友通宵不眠地打牌,有时间陪着自己的爱人去逛街,有时间去应酬那些无聊的饭局,怎么会没有时间回家看看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能常回家看看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的健康也在一点一滴地被抽走。当你不经意间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父亲不再是当年那个脾气火暴,会因为你的错误而大发雷霆的父亲,母亲也不再是那个能够支撑起所有家庭重担的母亲。他们已经变得脚步蹒跚,已经变得体弱多病。
钱财失去之后可以找回,爱人、孩子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陪伴着你,只有父母会先自己而去,失去之后再也找不回来。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拥有父母的机会,他们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功名利禄中抽身而出,多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吧!不要让他们再苦苦地等候,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
态度决定孝的深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事时,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在“孝”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色难”。孔子认为“色难”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阐释这句话: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这就是态度问题,就是态度很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在现代是一般的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柜上重重地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父母的心里,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色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而态度又是由内心引发的,因为内心对父母不敬,所以才会态度恶劣。这样看来,一个人是否真的孝顺,孝顺的程度有多深完全取决于对待父母的态度。
1962年,六十二岁的陈毅元帅因工作路经成都,当时他年过八旬的母亲正住在成都的弟弟家里。陈毅抽空去看望母亲,刚好看到母亲换下一条尿湿的裤子。母亲怕他见到,连忙让照顾自己的保姆把裤子藏起来。
陈毅看到这个场景,甚感心酸,要给母亲洗裤子。母亲赶忙阻拦。陈毅对母亲说:“娘,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布,儿子怎么做,也难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今天就让我尽一点孝道,帮您把裤子洗了。”
孝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表现在态度上的。都说“养儿防老”,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换不回来的话,他们真的是要伤心欲绝了。
在我国古代,有严密的纲常伦理来限制子女的行为,作为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待父母要恭敬有礼。然而,现代社会,情况刚好相反。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惯了,整天要这要那,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向父母甩脸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认为你年龄还小,不会在意。但是,一旦你已经成家立业,还是不能改掉这个毛病的话,父母只怕就真的要伤心了。
有些年轻人为着自己的需要,把父亲和母亲分隔开来分别为他们无偿地服务,他们只顾及到自己小夫妻之间的情感需要,似乎从未想过即使父母是老夫老妻了,也同样有情感的需要。何况多数子女只生活在他们年轻人适应的现代世界里,几乎完全考虑不到早已退休的父母由于远离社会,对于现今社会上的诸多事物已经是越来越看不懂、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了。还有一些年轻人,强词夺理地认为自己需要房子,需要这个那个,所以坚定地认为“啃老”是绝对有道理的。这些人把父母当成了为自己无偿服务的志愿者,为了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呼来喝去。在这些人的眼里,好像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已经将自己抚养长大,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已经完成,现在正是他们需要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再对父母指手画脚呢?我们对父母的爱就算不能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无私,也不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啊!当父母已经尽完义务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担负起孝养他们的责任的时候了。
回想一下,当我们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多少次不厌其烦地拉着我们练习;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曾经多少次不眠不休地照顾我们;当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多少次抛下自己的事情来接送我们。现在他们老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也耐心一点,对他们也宽容一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伤心、难过呢?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又深沉的,想想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也许你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他们的爱,表达自己的爱。
第30章 要有爱人之心(1)
私心少一些,仁爱就会多一些
有亲,非仁也。
——《庄子·大宗师》
“有亲”指的是亲人的私情。“有亲”是带有私心的仁爱,不能算是真正的仁爱。“有亲”是儒家“仁爱”思想中的内容,“仁爱”思想引入“有亲”说明儒家的“仁爱”是有一个步骤和过程的。爱人要先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把这份爱心扩大,去爱别人。而在道家看来,真正的“仁爱”是要超越这个界限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