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50)

阅读记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残忍的竞争方式应该是存在于野蛮的丛林时代,而不应该应用于文明的人类社会。同情弱者才是人类文明的应有之义。我们不是那个终极的强者,但是,我们周围也存在许多比我们弱的人。对他们,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不能以我们是弱者为借口,拒绝帮助这些人。

  就像孔子对待师冕一样,只是举手之劳,我们没有弱到连这都做不到。在我们周围也有残疾人存在。但是很多人把他们当做笑料来看,以嘲笑他们为乐趣,以他们为跳板展现自己的高明,却将自己卑劣的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情弱者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责任。我们努力寻求进步,为的就是使自己成为强者。然而成为强者之后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取得了轻视弱者的资格,而是肩负起了帮助弱者的责任。不履行责任的人,没有资格成为强者。

  真正的强者和真正的大人物都是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的。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说,“哀民生之多艰”;杜甫高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些人都具有同情弱者的心理,无论他们是否真的达到强者的地位,他们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是不折不扣的强者。

  第31章 要有爱人之心(2)

  我们都支持和平事业,反对战争,我们都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这样的一个社会,这样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从哪里来呢?战争源于不公平,源于利益的纷争。当这个社会所有的人都能同情和帮助弱者,将这种不公平降至最低时,利益的纷争也就会随之烟消云散,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真正和谐共荣的人类社会才会出现。

  做一个同情弱者的人吧!无论你自认为自己是弱者还是强者,都不要忘记你的身边永远都有比你弱小的人,都有需要帮助的人。再弱小的人都会在某一方面具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弱小总是表现在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而不是全部。

  一个老态龙钟的乞丐在繁华的大街上行乞,他那缺了一角的碗里几枚硬币被晃得叮当作响。忽然,他看到一个双目失明,腿有残疾的乞丐摸索着向这边走来,在凛冽的寒风中,乞丐单薄的身子显得更加无力。老乞丐向那名乞丐走了过去,在来往行人鄙视的目光中,老乞丐依然将自己碗里的几枚硬币倒进了那名乞丐的碗里。

  老乞丐很卑微,很弱小,但是他帮助了一个更加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形象在周围那些光鲜亮丽的人渺小的形象的映衬下显得高大无比,他的人格魅力散发出熠熠光辉。难道我们比老乞丐还弱小吗?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去同情和帮助别人呢?

  尽己所能挽救危亡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

  孔子说:“坚守信誉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对隐士非常崇敬。但孔子的圣人胸怀,对于社会国家,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知道挽救不了,可是他硬要挽救,做了多少算多少。孔子所以为圣,就在这里。明知道这个人救不起来,我尽我的心力去救他,救得了多少算多少,这是孔子之圣。

  在我国,道家与儒家的思想一直是难以融通的。道家讲究清静无为,以“出世”为主,也就是做隐者;而儒家则讲究“入世”,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去。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我们历来比较尊崇儒家思想,因而“积极入世”之人也就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

  在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是非常向往那些隐士们的生活的,他们脱离了现实的社会,享受自然的快乐。然而大多数人自己又不能脱离现实,只能在万丈红尘中谋求生存。那些积极入世的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崇敬是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挽救社会的危亡、为了天下人而入世。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的确是值得尊敬的。隐士们的退隐是向现实的妥协,是一种逃避,因而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陈抟老祖,生于五代时期。由于战乱的影响,他一生隐居不出。当时有很多帝王都曾经想要招他入仕,用了各种办法都没能请得动他。他在华山隐居,钻研道家的学说。相传他曾经在华山一觉睡了三年,直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才醒了过来。

  隐士们的生活虽然为人们所向往,但是他们这种避世的消极心态却为人们所不取,人们真正崇敬的是那些大智大勇,能够毅然担负起救国救民责任的人,无论他们是否能够成功,他们的这种精神都足以让人们敬佩。

  孔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观念,是英雄们所不取的。所谓“乱世出英雄”,越是在危难的时候,越是能够造就一批为国为民的英雄出来。这批人迎难而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既成就了自己的功业,也挽救了广大的百姓。

  明朝末年的夏完淳年纪轻轻,就为了反清复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完淳与同县友人杜登春等组织“西南得朋会”(后改为“求社”),成为“几社”的后继力量。次年春,农民起义军席卷北方,完淳自称“江左少年”,致书40家乡绅,请举义兵为皇帝出力。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方十五,随父、师在松江起义抗清。失败后,其父夏允彝投水自戕。完淳乃追随陈子龙与太湖义军联系,为义军领袖吴易参谋军事,继续从事抗清复明活动。不久,太湖义军被包围消灭,完淳泅水脱险。

  顺治四年(1647年)春,明鲁王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完淳为中书舍人。完淳写谢表,连同抗清复明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专在海上往来通信联系的秀才谢尧文,使赴舟山呈与鲁王。谢在漴阙候船,被清兵拿获,解送提督吴胜兆处系狱。后吴胜兆反清事败,清廷得完淳所书谢表等,于是南京总督军务洪承畴秉承清摄政王意旨,按名册严缉夏完淳等,务要一网打尽。

  完淳避在嘉善岳父家中,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决定渡海至鲁王处,再图大举,不幸于六月底被清廷侦获逮捕,押往南京处死,年十七岁。

  在面对乱世或是民族危亡的时刻,总是有一部分人会背弃自己的信念,屈膝投敌,以期获得荣华富贵;还有一部分人避世不出,等着乱世结束;最后一部分人却会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

  主动担负起结束乱世的责任与义务。第一种人为人们所鄙视,所不屑,终会遗臭万年;第二种人虽逍遥自在,却为我们所不取;只有第三种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心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了众人不敢担负的重任。这种舍己而利天下的大爱精神是永远为人们所尊崇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