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_张笑恒【完结】(51)

阅读记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孟子·梁惠王上》

  南怀瑾先生认为在孟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什么社会福利制度,统治者不会去建筑一个公园,和老百姓共享,一起游乐。只有帝王的宫室,才会有这样的建筑,老百姓根本不准去游玩。所以孟子当时提出这两个史实来,就等于建议梁惠王实施我们现代的共有、共享的政治思想。在时代背景上而言,孟子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种政治思想,实在是了不起的。

  孟子借助文王修建灵台而百姓自发过来帮忙的故事和夏桀暴虐,为天下人所痛恨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我国古代家天下的背景之下,孟子的这个思想是很超前的。他认为统治者必须使万民都高兴了,才能去享受园林之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封建社会的统治中也有所体现。事实上这体现的也是一种爱的精神,这种爱民的精神虽然最终的目的是维护统治,但仍然是一种大爱。

  封建时代皇权至上,皇帝拥有生杀大权,这也导致很多皇帝骄奢淫逸,奴役百姓,而这些人最终为人们所不能忍受,从而被推翻。因而爱的精神不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修养,也是一种实际的治国方略。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没有爱人精神的人。他只顾自己享受,而不理天下百姓的想法,推行了一系列暴政,结果断送了隋朝的江山。

  隋炀帝登基之后,开始大肆搜刮百姓,在洛阳建立宫殿,并让地方官吏进献美女。为了个人享受,他在运河开通之后,建造龙舟,多次下江南,同时三征高丽,劳民伤财。天下百姓不堪暴政,纷纷起来反抗,隋朝由此而覆灭,李渊集团趁机起兵,最终取得天下,建立起大唐王朝。

  唐朝建立之后,吸收隋朝灭亡的教训,开始实施仁政。唐太宗李世民采取了一系列安定民生的措施,使得唐朝的统治逐渐稳固下来。

  首先,李世民注意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隋朝灭亡的一部分原因是世家大族的反抗。李家本就是一个大家族,起来反隋后,建立了唐朝。

  其次,李世民意识到农民是统治的基础,当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统治阶级的统治根基就将动摇。他曾经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李世民采取了轻徭薄赋的做法,减少了农民的徭役和税收,并大力发展农业,使经济得以恢复。

  再次,李世民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任用贤才为官,使得吏治清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李世民的这种休养生息的做法,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天下人是一体的,若是我们只追求个人的快乐,而忽视别人的快乐,那么这种快乐也不会长久。而且“独乐乐”也并不是真正的快乐。

  “爱人”是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应该具备的精神。社会是一体的,大家应该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即使大家的生活不能完全相同,也不能相差太远。若是我们只追求个人的快乐,而忽视身边人的快乐,那么这种孤寂的快乐不要也罢。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部分人,他们享受着社会带给他们的优越生活,却没有注意到还有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社会只有均衡发展,经济才能持续繁荣,当贫富差距超越一定的界限从而打破平衡时,也就是社会出现危机的时候。到了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回归到原点,那些“独乐乐”的人到时候也要尝试过贫穷的生活,“独乐乐”就将变成“众苦苦”。

  第32章 谦虚是重要的品质

  祸患往往会在人谦卑时消失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

  古代得道的人,幽微、精妙、玄奥、通达,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了解的。因为难以了解,所以只能勉强把它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犹豫小心,就如同冬天过河,不敢贸然下水似的;他谨慎戒惧,就好像怕四邻窥伺一般;他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他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样;他的本质敦厚朴实,就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他的表现浑噩愚昧,不露锋芒,就像混浊的大水一样。谁能在浑浊动荡的局面安定下来,澄清自己?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慢慢地发展自己?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自满,就是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旧的换新的,心灵中永远保持清明活泼。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这句话的时候提出了“动”与“静”的哲学。所谓“动”就是一种科学的进取精神,所谓“静”就是适时收敛。人的一生必须把握好动与静才能走得平稳。动是每个人都会做到的,关键是静,很多人不能静,因为他们总是要求得太多,就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容易招来祸患。因此,人们应该修习静的本事,静就是平静心灵,就像老子所说的一样,只有静下来,人们才能时时谦卑,事事小心,才能慢慢地发展,达到得道的地步。

  这里就有了一个谦虚的问题。谦虚是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不仅是保证自己不断进步的重要方法,更是避免祸患的重要途径。当一个人妄自尊大的时候,祸患也就会随之而来。为人太过狂妄,会招致别人的嫉恨,这等于是给自己找麻烦,因此,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以高姿态待人的,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以一种低姿态示人。

  祸患有时候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自己身边,而且这种灾祸是很难防范的。想要避免这种祸患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就必须学会谦卑,无论是对什么人,都要始终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人,尤其是对于身在高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高位本就是人人都羡慕的,若是身在高位的人不能谦虚有礼,那么觊觎高位的人在受到贬斥的时候,就可能会铤而走险,以非常手段对付身在高位的人。

  孙策人称江东“小霸王”,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渡过长江经营江东地方,经过几年的苦战,终于占据了江东的大片土地。他听说曹操与袁绍鏖战于官渡,就计划乘虚袭击曹操的根据地许昌。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