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人问老者:“我怎样才能成功地攀登到梦想的山巅?”
老者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张纸,叠只小船放进身边的小河。小船不喧哗,不急躁,借着水流,一声不吭地驶向前方。途中,蝴蝶、鲜花向它搔首弄姿,它不为所动,默默前行……
老者说:“人的一生,金钱、美色、地位、名誉,诱惑太多。选定了奋斗目标,途中却因思谋金钱而驻足,因贪恋美色而沉沦,因渴求名誉而浮躁,因攫取地位而难眠,故难以像小船一样,不为诱惑所动,向着既定目标默然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做事往往半途而废,不能成功的原因。”年轻人恍然大悟,打点起行囊,迎着风向山顶爬去。
拒绝诱惑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人能够经历生与死的考验,却在诱惑面前投降。糖衣炮弹的威胁远比真枪实弹要大得多。每个人都有欲望,酒色财气是人们永远也摆脱不了的致命弱点,只要是沾染上其中的一项,诱惑就会抓住这一点,马上让你陷入其中。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就连英雄也有弱点,也会为美色所累造成英雄气短,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英雄马尔戈被敌人捕获后躺在地上装死,想寻机逃生。敌人为了检验他是否真死,用铁钉穿透他的手心,用火烧他的皮肉,他都忍住了,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可是,当有一个美丽的女孩在他面前跳起舞时,他终于忍不住绽开了笑容。
我们之所以忍不住,实际上还是因为我们看不破。我们只是明白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并没有内化进我们的内心,因此,当诱惑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心依然会怦怦直跳。只有内心真正心如止水,将富贵荣华看破了,才能不为诱惑所动。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取所当取,是拒绝诱惑的最好办法。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对当时执政的司马氏不屑,因此不愿为官,拒绝与任何为官之人打交道。
司隶校尉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景元二年(公元261年),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着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
生活的不幸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只因为我们得失之心太重,总是向往着更高的地方。然而这个世界是一山更比一山高,永远没有尽头的。在欲望的支配下,我们辛苦地将人生经营下去,成为了欲望的奴隶,我们的人生也因为外物所累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我们没有大智慧,不需要看破红尘,只需要看破名利得失,熄灭欲望之火,就可以以平静的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诱惑,收获生活的幸福。
宠辱不惊,淡泊明志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论语·公冶长》
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
南怀瑾先生认为人在上台与下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能做到淡泊的并不多。一旦得到了好的位置,看看他那个神气,马上不同了。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这也是人情之常,在所难免。如果上台了,还是本色,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这的确是种难得的修养。下台时,朋友安慰他:“这样好,可以休息休息。”他口中回答:“是呀!我求之不得!”但这不一定是真心话。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并不容易做到安于下台的程度。所以唐人的诗说:“逢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不喜不愠”,这是很重要的修养。
《庄子·秋水》中有言道:“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得到了荣誉、宠禄不必狂喜狂欢,失去了也不必耿耿于怀,忧愁哀伤。然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甘于寂寞,淡泊明志的。他们被虚名浮利遮住了双眼,凡事都跟着名利走,为达到目的而尔虞我诈,坑蒙拐骗,唯利是图。故而家庭中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官场上中饱私囊、以权谋私的事例时有发生。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执着于名利的人,志向终将被磨平;蠢蠢欲动的人,终将难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被名利蒙住双眼的人,一生都会很累。他们总是会在荣与辱之间经历人生的大喜大悲。得到名利的时候,就心情舒畅;失去名利的时候则寝食难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人生的起伏跌宕总是在所难免,若是不能做到宠辱不惊,人生则会一片晦暗。
北宋着名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一生几经沉浮,始终笑对,是宠辱不惊的典范。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帝的文学侍从。得任此职,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当时刘太后执政,范仲淹认为于理不合,于是,上书要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结果被一纸诏书调任河中府通判。三年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重回京师做右司谏。
没过多久,宋仁宗废后,范仲淹作为谏官,直言上奏,结果被远放江外,去做睦州知州。后因治水有功,再次被调回京师任开封知府。宰相吕夷简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被削去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州。
后西夏入侵大宋,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先被恢复了天章阁待制的职衔,转眼间又获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在范仲淹的努力下,大宋边境得以安宁。此时的范仲淹达到了人生的顶峰,主持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革除了一切军政大权。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被贬居邓州。在这期间,他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多姿多彩,使得我们无可自拔,一生耽于名利,产生了一大批失意失落的人。执着于名利又怎能不惧不忧,不悲不喜呢?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一生为名利争来争去,毫无意义。“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事情还少吗?
52书库推荐浏览: 张笑恒 南怀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