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不识兵,相互有了短暂感情也能转瞬分开,就不会造成叛乱。
平时他的业余的身份是军人,他的主要身份是农民,职业农民业余士兵,平时种地,打完就散,而且兵和将之间没有长期的磨合,大将都不知道派给自己的军队有没有战斗力,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肯定不强。所以到唐朝的时候就开始搞募兵,你自己招募军队,招募职业军人。职业军人一存在,战斗力是上去了,问题就是谁招的兵他就听命于谁,容易对中央构成威胁。
安史之乱其实就是这么一码事。安禄山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管辖咱今天的河北、山西、辽宁这三省,然后麾下精兵十五万,中央军才十二万,典型的君弱臣强,所以他一下就能够爆发长达八年的叛乱。后来唐朝灭亡,等于是亡在这个藩镇的手里。宋太祖一明白这个事儿,还能好吗,马上开始动手,从权、钱、兵这三个方面把叛乱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首先是要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跟太祖皇帝一块打天下那帮人都是他哥们儿,什么政治处主任的儿子,参谋长的儿子,后勤部长的儿子,全这么一帮人,原来都是军区大院长大的。太祖皇帝就召集他那帮哥们儿来喝酒,喝到高兴了,宋太祖说,我天天睡觉就睡不踏实,我睡不着觉。然后这帮大将很奇怪:“陛下富有四海,何出此言?”太祖说:因为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这皇袍披我身上,让我当皇帝。你们想做开国元勋,才把我逼到这份上。万一有朝一日你的部下贪图富贵,要逼着你当皇上,你怎么办?你说这话多不讲理,我当皇帝是被逼的……
当然,这帮大将一听吓坏了,跪地下就磕头。那您说我们应该怎么办?
宋朝的皇帝宅心仁厚,贵族出身的皇帝对大臣一般不错。流氓出身的皇帝全不行,像刘邦、朱元璋、李自成,洪秀全就更甭说了,这要搁明朝这些人就全被干掉了,发动一场大革命就全干掉了。
这个宋朝皇帝说干脆这样吧,咱们打仗的目的不就享受嘛。
现在你们就回家待着得了。你们也别打仗了,都这么大岁数了,回家待着去。你要房子我给你房子,你要地我给你地,你要钱我给你钱。你买几个歌儿舞女,得尽天年。然后咱们君臣之间结成儿女亲家,我的公主嫁给你儿子,你的闺女我儿子娶了,这一来的话,君臣无猜多好。
这帮大将第二天纷纷上表,我不能骑马了,脚有问题,骨裂了,或者前列腺出毛病了,于是全都纷纷上表,不来了。不能骑马了是吧,那你到外地做节度使去吧,但节度使的实权其实又是被剥夺了。岳飞后来就算身兼三镇节度使,12道金牌一调,还不乖乖地回来?回来就干掉。所以那会儿的节度使只是一个虚衔,没有任何实权了。
3 党指挥枪要文斗不要武斗
雇用的司机
宋太祖巩固政权的第一步是把军区大院一块长大的哥们儿都办了,第二步呢就是把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对皇帝直接负责,然后又设立枢密院。
枢密院的设立是为了和禁军统领互相牵制,调兵的不指挥军队,指挥军队的不调兵。禁军是什么?大家都认为这个禁军就是禁卫军,其实不是。北宋的禁军就是正规军,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禁军都在中央,地方上的兵被称做厢军,就相当于各地的武警部队,再往下就是乡兵,相当于民兵预备役。然后是藩兵,藩兵一般就是在边境上招募的少数民族。
所以北宋军队由这么四种构成:禁军、厢军、乡兵、藩兵。正规军的禁军统帅叫殿前都点检,相当于总司令。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篡权,就是因为他之前做的是这个殿前都点检,正规军总司令造反,那不是易如反掌。而且那时候他妹夫高怀德是副点检,他们俩就能够轻易把这江山给篡了。
赵匡胤深知禁军统领的厉害,所以他做了皇帝之后首先就把这个职务给废了,变成了三衙: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这就是把这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的过程,等于总司令由一个变成了仨。他们仨都对皇帝负责,但是你能统帅军队,调兵不归你,归枢密院。
枢密院有点像我们今天的总参谋部,调动军队都由他负责。意思就是,38军军长虽说统率38军,但他能调动38军吗?你说我调一个连帮我回家盖房子去,那不可能,你调一个排都得中央军委批准。你38军军长能指挥38军但调动不了38军,中央军委可以调动38军但不直接指挥38军,所以统兵的不调兵,调兵的不统兵,这样的话军权才能够分散,要不然的话就容易造反。这样,禁军统领就好像是雇用司机,派不派车不归你管,车不是你的,但你能开。
而且,枢密院的长官一定是文官。北宋多半是文官治军,这个有点跟今天的西方国家相像。今天西方国家的国防部长一律穿西装,称呼起来也是什么什么先生,不是什么什么将军,而且西方审判战犯的时候,战犯一般也都是穿西装,很少有穿军装的。用文官治军,就是怕你武将来干预,武将干预政治是很容易的。所以北宋的时候就这么做了,用枢密使调兵。
缺失的精神
第三步,实行更戍法。
更戍法就是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但统军的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装叛乱。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现在38军驻保定,27军驻石家庄,54军驻济南。然后现在,三个军的军部不动,54军调到保定去,27军去济南,38军去石家庄,如此一来,你指挥的部队跟你原来的部队就不一样了。他目的还是想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的动作几年一换,避免军将感情一好,勾结了造反。
第四步,地方精壮编入禁军,强干弱枝。
厢军、乡兵里边的精壮之士,都被选入禁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说凡是这个地方身高体壮,武艺高强的都被编入禁军了,那地方的部队精英一被抽调,当地的实力就变得很弱,只能捕盗根本不能打仗,捕盗还经常被盗贼给累死,基本是一帮老弱病残。
所以后来少数民族政权,金也好,辽也好,元也好,跟宋朝打仗只要一突破边防马上就能马上打到京城。那你中间这些州郡都没用,中间州郡全是老弱病残,贼都抓不到,不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军队。
而且从北宋开始,中华民族绵延了几千年的尚武精神就越来
越萧条。
中国的对外战争在近代以来屡战屡败,除了制度腐败,装备落后,最关键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尚武精神。没有尚武精神,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你一心系国家的秀才去背弓拉箭,那什么玩意儿。为什么日本人几十万人能纵横中国,人家那读书人腰里是插着两把刀的,咱们读书人是插着扇子。
西班牙那个什么皇家马德里武器博物馆在故宫有一个展览,看完之后我真的觉得震惊,你看人家皇帝玩什么玩意儿。盔、剑、盾牌,整天玩这个。你看咱们皇帝整天玩什么,蝈蝈、蛐蛐,高雅一点的就是笔墨纸砚。一个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体缺失,就从宋朝开始了,原因就是宋朝怕被造反,把武将的地位压得太低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