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1:袁腾飞说世界史_袁腾飞【第1部完结】(43)

阅读记录

  这么六条下来,包括大院子的藩镇在内,朝内朝外和地方上的权、兵、钱全都没了,中央集权得到大大加强。

  藩镇割据的基本铲除维护了统一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强干弱枝又把地方都给削弱了,所以除了清初特殊的“三藩之乱”,宋朝以后确实没再发生过关于地方反叛中央的事儿,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但是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又是伴随而来的弊端。官员冗滥到什么程度?前面说了,枢密使虽然管军事,但是三省六部不能变成三省五部呀,兵部还是有的。三司使管财政,户部也还是在的。如此一来兵部和枢密使,户部和三司使的机构就重叠了嘛,重叠就会产生扯皮呗。这事是你干还是我干,所以这效率反而低下。而且由于北宋朝廷厚待士人,这帮大爷脾气大,一般人都不好弄他们,惯得这个毛病,官员冗滥造成机构重叠了,还不好处理。

  再有一个毛病,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了。当兵的脸上刺字,当官的昨天晚上才开始看《孙子兵法》,你想想天亮这仗怎么打。

  要说地方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它并不是真的贫,真的弱。他有钱,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钱的王朝,只不过这钱都花得不是地方。所以说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那些措施有利有弊,《朱子语类》中朱熹总结的“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就说了,你什么都收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的军事力量薄弱,没人有能力去抵抗,最后被外族一打就垮。北宋的灭亡,就是因为上面那些看起来可以巩固江山的

  政策。

  进化科举制

  相对于唐朝,宋朝选拔官吏的方法有所变动,科举制度得到

  了发展。

  考试分作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省试就是后来的会试。有些外行的书写成会考,高中毕业才会考呢。它说康有为在北京参加会考,康有为哪个中学的,康有为高二几班的?后来,他又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会试就是省试和殿试。院试是最低的,中了的叫秀才,没中就是童生,古代没有毕业那一说。小孩五六岁进学,进学之后你就可以考秀才去了。你要是七岁考上就是神童,不过您七十考上也可以,范进不是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吗?老考老不上,老没名分的,就是老童生。洪秀全为什么造反,就是他考了一辈子秀才都没考上。你想他那学问要能考上有天理吗?他没考上说明大清不腐败,他就是考不上,搁哪个朝都考不上,从十八岁考到三十多都没达到小学毕业水平。

  院试考中了秀才的可以去参加乡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中试的统称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叫解元,唐伯虎就是唐解元嘛。这边你又考上了,你就可以去参加会试。三年一次由礼部主试,中试的都叫贡士。贡士的第一名叫会元,不是汇源果汁。你PK了三次都没淘汰,中了贡士,于是你就可以去参加殿试。所有的贡士去参加殿试肯定都能中,只不过就是分成三等,第一等叫甲赐进士及第,一共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然后榜眼、探花。第二等叫甲赐进士出身,上榜人数若干。第三等叫甲赐同进士出身,上榜人数也是若干,就这么三等。

  你要乡试以上的三次考试全中,就叫连中三元。中国的一个成语叫连中三元,干吗不连中二十六元或者七十元两毛五分,它不是连续中奖可以兑换三元牛奶的意思,它三元的意思是解元、会元、状元。科举制1300多年,连中三元的只有明朝的商辂。只有哥们儿一人能连中三元,因为这太难了,哪那么巧都是你呀。有的最后拿了状元,但前面考的不一定是第一名,考场还有状态问题和发挥问题嘛。所以连中三元这哥们儿很了不起。

  殿试的录取权由皇帝掌握,所以进士及第者叫做天子门生。

  以前是高官主试,高官决定录取,这帮新科进士一旦被录取就对高官感恩戴德,容易跟高官结成朋党。你们都是我录取的,你们就是我的门生嘛,所以都得听我的。现在不一样,录取权由皇上掌握,你跟皇上结党去吧,不碍事。

  明清两朝殿试在保和殿,尤其清朝那些康熙爷什么的,那真是亲自出题,亲自监考。那考试一考,早晨起来一直考到天黑,点着蜡接茬考,皇上也跟那坐着监考。到后来有的皇上像咸丰,到考场转悠一下,说声同志们辛苦了就撤了,意思意思。

  宋朝科举实行糊名法,糊名就是我们现在的密封,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都挡上,严格保密。到了明清还得“誊卷”,考官看不到你的亲笔卷子,他是由十个中书舍人给抄一遍,考官看到的笔迹全都一样,以免万一我的学生我认识他字迹,就给个高分。当然那作弊的方法也多了去了。

  在录取名额上,宋朝比唐朝增加了。特别是宋太宗他在位20年,录取的进士超过唐朝三百年的。唐朝一次录三四十个,三年一次,宋太宗是一次录五六百,年年考。三年一考很难,全国好几千万人,读书的就算有几十分之一的人也好几百万,三年一考录取那么几百人,很难办。结果宋太宗在位的时候老开恩科,今年我生了一个胖儿子,我高兴,今年科举开恩科。明年我又生一个,再开。后年娶一个小媳妇挺好,接着开,再后年我们家那树上长灵芝了,他老有事儿。恩科一般都皇上整寿的时候,今年不应该科举,但我整寿,就开一个恩科。1894年没有科举,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就开了恩科。这就为各阶层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唐朝都是官宦人家的孩子能科举,白丁子弟不行。到了宋朝农民都可以去参加科举,商人子弟也可以参加。只有犯人的孩子和娼优的孩子不行。过去小孩念私塾,“朝为田舍郎,

  老师教你念: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的是读书就能科举当官,读书的品格是最高的,那你还能造反吗。所以真宗皇帝御制《劝学篇》劝士子们六经勤向窗前读。你干吗要读书呢?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你只要念书,什么玩意儿都有: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

  今天也一样,也是六经勤向窗前读。英语、数、理、化、生、史、地、政,正好六个。你连大学都没上,你就看超市缺不缺扛货的。大学没毕业工作都找不着。你读大学的,黄金屋、颜如玉、车马簇、千钟粟。不读,铁皮屋、柴禾妞、棒子面、自行车。

  宋朝的科举制等于是扩大了政权基础,这么多个人都让你给吸入到朝廷里来。但是官本来就够多了,你还把这么多人都招来,招来你就得让他做官。做官你就得给他钱,北宋的知识分子待遇那么优厚,给钱还不能给少。所以造成一个结果,冗员,官吏多而杂,这帮人就更不地道了。

  4 多余的官兵多余的开销

  饿向胆边生

  到了北宋初年中期,发生了很严重的社会危机。

52书库推荐浏览: 袁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