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宋的回忆文字中,有这么一篇写鲁迅与家庭的,颇有点意思。她说
她曾经遇到一位旧时代的官僚亲戚,他每回到家里来,就像一只猫走到一个老鼠窝里一样,立刻声息全无。偶不小心,就听到训斥的告诫说: "我是掌舵的,船怎样走要依我。你们是坐船的,没有我不行,你们不许
做声!"这真是专制家长的口吻。鲁迅却相反,不但不像掌舵,倒像坐船的,一任她们意思。自已能动手的就做,没有空,她帮他也可以,但绝不勉强,总要看她的能力而定。对于女工,鲁迅从来是没有呼喊责备过一声的。遇到她不在家,要泡茶了,他就自己捧着茶壶走下楼梯,到厨房去,要他自己动手烧水也可以的。
她说,鲁迅对于日常生活用度的支出,绝不过问;他自己的买书账是记下来的,鲁迅的衣着很随便,却要她多买点衣着。这都是他的通人情之处。他这个家长是容易相处的。孙伏园说:"鲁迅先生的房中总只有床铺、网篮、衣箱、书案这几样东西。万一什么时候要出走,他只要把铺盖一卷,网篮或衣箱任取一样,就是登程的旅客了。他从来不梦想什么是较为安适的生活。他虽是处在家庭中,过的生活却完全是一个独身者。
他的师友
鲁迅评传
笔者写下这一个题目,颇有不知如何着笔之感。因为鲁迅心目中的朋
友,究竟哪些人?我也无从去替他决定的。他有一回写信给我,说:"现在的许多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 就成友成仇的人。我还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可以说他是有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的。这儿,姑且从他自己所供给的材料中来写这一篇罢。
他在晚年,写过一篇很好的回忆文字,题为《我的第一个师父》。他是周家的长男,父亲怕他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他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他的师父,他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
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他也很和气,
不教他念一句经,也不教他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
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 ,"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
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由他看起来,他不过是
一个剃光了头的俗人。因此,鲁迅又有一位师母,就是龙师父的老婆。论理,
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他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
听说龙师父在年轻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
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去替他们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应该念经拜忏
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 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轻的寡妇。以后的故事,连鲁迅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
来是他的师母。
鲁迅因此有了三个师兄,两个师弟。大师兄是穷人家的孩子,舍在寺里
的。其余四个,都是师父的儿子。大师兄只有单身;二师兄也有家小,但他守着秘密。三师兄比鲁迅大十岁,和他的感情极好。他说:"出家人受了大戒,从沙弥升为和尚,正和我们在家人行过冠礼,由童子而为成人相同。成人愿意'有室,,和尚自然也不能不想到女人。以为和尚只记得释迦牟尼或弥勒菩萨,乃是未曾拜和尚为师、或与和尚为友的世俗的谬见。寺里也有确在修
行,没有女人,也不吃荤的和尚,臂如我的大师兄即是其一,然而他们孤僻、冷酷、看不起人,好像总是郁郁不乐,他们的一把扇或一本书,你一动他就不高兴,令人不敢亲近他。所以我所熟识的,都是有女人,或声明想女人、吃荤,或声明想吃荤的和尚。我那时并不诧异三师兄在想女人,而且知道他所理想的是怎样的女人。人也许以为他想的是尼姑罢,并不是的,和尚和尼姑4相好', 加倍的不便当。他想的乃是千金小姐或少奶奶,而作这'相思'或'单相思, 〈即今之所谓单恋也)^的媒介的是'结',我们那里阔人家一有丧事,择七解结,解结并不是如世俗人所推测,个个解开的,倘有和尚以为打得精致,因而生爱,或者故意打得结实,很难解散,因而生恨的,便能暗暗的整个落到僧袍的大袖里去。这种宝结带回寺里,便保存起来,也时时鉴赏。打结子是谁呢?不消说是小姐或少奶奶了。所以他不觉睹物思人,所谓将涉遐想起来了。"①鲁迅是最懂得这种人的变态心的。鲁迅的三师兄也有老婆,鲁迅笑嘲他不守清规,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他大喝一声道:"和尚没有
老婆,小菩萨哪里来?"这真所谓狮子吼,使鲁迅明白了真理,哑口无言了。鲁迅在日本读书时期,曾和几位朋友往《民报》社听章太炎先生讲学,笔
者已在上文说到过了。章氏可说是鲁迅所最钦佩的老师。许寿裳氏曾在《鲁迅印象记》中有一段描叙文字,,"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我和鲁迅极愿
往听,而苦与学课时间相冲突,因托龚未生转达,希望另设一班,蒙先生慨然允许。地址就在章先生的寓所^牛込区二丁目八番地《民报》社,每星期日清晨,我们前往受业,在一间陋室之内,师生环绕一张矮矮的小桌,席地而坐。先生讲段氏《说文解字注》、郝氏《尔雅义疏》等,神解聪察,精力过人,逐字讲释,滔滔不绝,或则阐明语原,或则推见本字,或则旁证以各处方言。自八时
至正午,历四小时毫无休息,真所谓'诲人不倦,,章先生讲书这样活泼,所以新义创见,层出不层。就是有时随便谈天,也复恢谐间作,妙语解颐。其《新方言》及《小学答问》两书,都是课余写成的,其体大思精的文始,初稿也起于此时。"他说:"鲁迅听讲,极少发言,只有一次,因为章先生问及文学的定义如何?鲁迅答道:'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先生
听了说:'这样分法,虽较胜于前人,然仍有不当。郭璞的《江赋》,木华的《海赋》,何尝能动人哀乐?,鲁迅默然不服,退而和我说:'先生注释文学,范围过于宽泛,把有句读的和无句读的悉数归人文学。其实文字与文学固当有分别
的,《江赋》、《海赋》之类,辞虽奧博,而其文学价值就很难说。7这可见鲁迅治
52书库推荐浏览: 曹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