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_伊宏【完结】(3)

阅读记录

  母亲读一些圣经。其中的博爱思想对他的影响很深。然而现实世界与圣经中 所描绘的理想王国反差实在太大了。在贝什里的山岗上矗立着威严而阴森的 马尔·萨尔基斯修道院。穷苦的村民把它当作苦难心灵的最后一处避难所, 而实际上,正是通过它,封建贵族与教会僧侣相勾结,利用那些虔诚教民的 愚昧与轻信,将他们的财富与自由剥夺殆尽,而他们依旧向宗教寻求保护, 对僧侣的行为是主的旨意深信不疑。 纪伯伦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在他身边,是优美的大自然,浓 重的宗教气氛和土耳其政权的梦魇与正在兴起的民族复兴运动。因此,歌颂 大自然的美、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揭露封建统治政权的野蛮暴行、法律的虚 伪与残酷,批判迷信、盲从与愚昧,暴露封建教权势力的惨无人道与教士的 伪善,从而唤醒人们起来反抗,向宗教与传统陋习发起挑战,成为纪伯伦早 期创作的三个重要的主题。 纪伯伦的童年是在贫穷与困苦中度过的。贝什里与其它土耳其奥斯曼政 权统治下的村庄一样,显露出一片凄凉的景象。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是一个 犷达的山民,负责统计山村牲畜。他为人本是不错,但为逃避生活的重压, 终日贪杯豪饮,既不会 “创业”,又不懂“守成”,以致于一家的生活日益 艰难窘迫。 父亲常常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喝醉酒的哈利勒脾气变得格外暴躁,有时 甚至粗暴地打骂孩子们,对待妻子有时也十分粗暴。这给有着向往和平、宁 静、美与爱天性的纪伯伦心中,留下一道深长而难以愈合的创伤。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日益加深了,母亲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永 远留驻在纪伯伦的脑海里。母亲为一家的生计而苦苦奋斗所表现出来的坚韧 精神,为纪伯伦深深地敬佩与崇拜,而她对家人的爱,也正是纪伯伦所最需 要的。因此,母亲的爱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纪伯伦在当地的小学读书,学习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他的性格内向, 不大愿和别的孩子们一起玩耍,而喜欢沉静独处。他常常在山野中静听着风 涛阵阵与流水潺潺。逐渐形成了一种他难以理解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时时 流露在他后来的作品之中,在他给友人的信中也屡屡提到。 儿时的纪伯伦已经显示出他的绘画天份。默默中他对绘画艺术很早便表 示出极大的兴趣。他经常一个人在修道院的山洞旁,拿着蜡笔和小纸片描画 一些风景,小动物与人物的肖像。但常常遭到父亲的申斥。 在纪伯伦八岁那年,意外之灾再次打击了这个早已困窘不堪的家庭。一 位嫉妒哈利勒牲畜统计职务的人,向当局告发中伤,父亲锒铛入狱,他的房 舍与财产也被没收充公。于是母亲卡米拉不得不带着子女们迁到一处更简陋 的小房间里。这就是现在的纪伯伦的故居。这间房子原属父亲的一个兄弟, 处所偏僻,一家人过着更加贫苦的生活。 祸不单行,纪伯伦九岁那年,不慎从高岩上摔下来,造成严重摔伤,肩 骨骨折。他被送到姑姑家养病。一连好几个月,纪伯伦被固定在一块木板上。 后来,骨折处渐渐痊愈,但造成他的右臂终生无力。 好容易熬过艰苦的几年,在纪伯伦十一岁时,他的父亲终于从狱中释出。 但这时家庭已经一贫如洗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黎巴嫩不仅仍处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残酷统 治之下,西方列强更是利用宗教、贸易和武力,加紧进行隐蔽的渗透和公开 的掠夺,黎巴嫩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经历着从封建主义到半殖民地

  性质的变化。以种族、血缘纽带所维系的旧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迅速走向解 体,从而酿成无数社会悲剧。许多黎巴嫩人不堪忍受土耳其人的统治,纷纷 背景离乡,飘零海外,带着改变贫苦命运的幻想,到美洲等地寻找生活出路。 在他们心目中,在美洲,尤其是美国,可以找到自由与财富。处在“饱一年, 饿二年”境地的纪伯伦家庭,抱着同样的希望,也被卷入了这股洪流。 纪伯伦十二岁那年,母亲带着他们兄妹四人漂洋过海,前往美国。父亲 没有走,据说是为了处理财产;等到他想走时,又受到土耳其当局的阻挠。 自此,纪伯伦一家再也没有团聚过,除了纪伯伦之外,没有谁再见过父亲。 这位失去家庭的不幸者,后来在孤独中死去。 1895年6月,纪伯伦一家五口登上航船,经埃及、法国,奔赴美国东海 岸的波士顿。阿位伯人有名俗语, “出海等于被抛弃,登陆就是重降生”。 等待纪伯伦母子的命运将是怎样的呢?

  新大陆寻梦

  1895年,纪伯伦一家满怀着对新的幸福生活的希望与憧憬。风尘仆仆地 来到美国,但登上了新大陆纪伯伦一家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观。事业 上,身居异地,语言的障碍,与世界各地涌来的移民,彼此竞争以求生存, 使他们的生活面临新的拮据与艰难。 纪伯伦一家在美国波士顿的华人区租了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作为栖身之 所,暂时安顿下来。这个区是波士顿最穷苦、最肮脏的贫民窟。从中国、爱 尔兰、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涌来的移民大都聚集在这里,苦苦挣扎在社会的 最底层。 一排排破烂拥挤的小房子之间夹挤着一道道狭窄脏乱的通道。路边随时 可见的是一堆堆臭气熏天的垃圾和在其周围舞着嗡嗡作响的苍蝇。便道上横 七坚八地堆放着废置而又舍不得扔掉的各种物品,而屋子里又总是潮湿和阴 暗的。这就是纪伯伦一家栖身的爱丁博格街。 为了生存,纪伯伦的母亲、哥哥与两个妹妹都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布特 罗斯,也就是纪伯伦的异父哥哥,在那时是个刚满十八岁的青年。他热爱同 母异父的弟弟、妹妹们,对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细腻的。为了供弟弟纪伯 伦上学读书,为了让母亲和妹妹们能够享受安宁和较为宽裕的生活,他凭借 自己正值年轻,身强力壮,在“新大陆”寻找自己的机会,最后,他在一家 小商店里开始工作。母亲卡米拉与两个女儿在家中编织些手艺活赚点钱。他 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纪伯伦身上。 纪伯伦于1895年9月1日进人奥利弗·布里斯区的侨民学校,开始了在 美国的最初阶段的学习。由于他的好学与努力,纪伯伦很快成为学校中出类 拔萃的佼佼者。尤其是他的英文大有长进,不到两年,纪伯伦已能通读象《汤 姆叔叔的小屋》这样难度颇高的英文小说了。 虽然没有经过什么特别训练,但是纪伯伦已显示出他在绘画方面有着不 同常人的艺术天赋。学校的女教师吉·弗里明特·帕尔很快发现了这块璞玉。 她把他的名字简化为 “哈利勒·纪伯伦”。女教师看出,在这个金元帝国, 生活贫困会折断这位还没有展翅起飞的年轻的天才的翅膀。为了避免纪伯伦 艺术生命的夭亡,她把他介绍给当时波士顿诗歌、艺术界的头面人物戴伊先 生。 戴伊可以算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此人迷恋东方精神。他发现纪伯伦及其 全家是当时 “东方”的典型。纪伯伦家中的困窘生活和纪伯伦本人的好学与 艺术才能,都给戴伊留下很深的印象。纪伯伦认识了戴伊先生,可以说是他 走上文学艺术道路的一个契机。 一方面为了给纪伯伦提供物质上的帮助,一方面为锻炼和发挥其绘画才 能,戴伊提供纪伯伦许多诗集和各种关于宗教和神学的论著。鼓励人给这些 书籍画封面。这样,纪伯伦不但在生活上有了保障,而且有了阅读大量书籍 与锻炼绘画的机会。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生涯是不无帮助的。 就这样纪伯伦一边求学,一边画画。 1898年3月8日,戴伊举办了一次画展,在戴伊先生的鼓励与支持下, 纪伯伦将自己创作的一些画拿来参展。来参观画展的有许多名人,因此纪伯 伦在这次盛会上结识了不少文化界人士,其中就有美丽的女诗人约瑟芬·布 鲁斯顿。在戴伊先生的提议下,纪伯伦甚至着手给这位美丽的妇人画像。

52书库推荐浏览: 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