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钞者_徐瑾【完结】(21)

阅读记录

  金融随着人类进步而进化,这意味着更多安全措施,比如中央银行、存款保险、社会保障等公共“安全底线”,但是一些基本原则不会褪色。时至今日,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本·伯南克本人也向白芝浩致敬,评价白芝浩为银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并且总结如果中央银行按照“白芝浩原则”行事,那就可以平息金融恐慌,“作为中央银行,有效及时地介入非常重要。央行可以提供短期流动资金,避免整个体系崩溃或至少使其更加稳固”。

  白芝浩原则虽然古老,但重温有其意义,很多学者也对它做出更深入的检验研究,即在恐慌时期中央银行应为有需求的银行提供充分的、高利率水平的流动性。

  如今的经济形势之下,我们实际已经进入一个金融危机更为频繁的年代。正是学习历史让人类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大萧条的教训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中得到了应用与实践。在中国,2013年6月的“钱荒风波”不过是一次小小的预演,中央银行应该稳定具有不稳定天性的金融体系,正如有人所谓的“大央行时代”回归。

  太阳底下无新意,但人真的能够避免两次蹚进同一条河流吗?梳理中央银行的历史及其使命的形成,也是为当下的市场动荡提出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功能与逆向选择的道德风险如何平衡?谁又来充当国际社会的最后贷款人?抑或,谁又来监管监管者呢?

  在金本位的年代,英国曾经有金块与反金块的争论,还曾在1810年设立英国金块委员会,经济学家李嘉图也是其中成员。该委员会也早早对货币政策得出一个类似的结论:“复杂的国家贸易知识、深奥的货币流通理论使得任何人或一组人,都无法使用合适的工具调整或经常调整国家的贸易需求。”[63]

  金融完全基于人类智慧的演进,无论英格兰银行、美联储的运作或者我们今日的货币制度,如果放在演化的角度之中,看似历史的偶然,却又都是逻辑的必然。历史由时间构建,但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时间历法。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经提出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与之对应的概念分别可以归结为结构、局势、事件。换而言之,我们日常或传统谈论的历史,其实不过是一些戏剧化的事件片段,属于更深远历史的“表层上的激荡”、“潮汐在其强烈运动中掀起的波浪”。

  也正因此,英格兰银行的诞生以及1929年大萧条,这些历史事件看似人类智慧与机心无意而闪耀的结合,事实上离不开环境、经济、国家、社会、文化等慢节奏历史潜流的演进与推动。反观之下,谈论中央银行的前世今生,就必得略略交代其滋生的土壤以及背景,借此亦可一窥金融历史的进化之旅,甚至国家文明兴衰成败的暗涌脉络。

  [60] 参见伯南克《大萧条》、《金融的本质》等著作。

  [61] 更多可参考其《伦巴第街》。

  [62] 伯南克,《金融的本质》,2014。

  [63] 参见《伦巴第街》。

  第四部分

  迄今为止的21世纪:

  全球金融危机vs债务狂欢幻灭

  Ⅰ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人们认为他们知道的总是比实际的要多。他们喜欢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达观点,并在这些观点的指导下采取行动。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Robert J. Shiller,1946—)

  近年最有用的金融创新只有自动提款机。

  ——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

  (Paul Volcker,1927—)

  20世纪的大萧条催生了宏观经济学,亚洲金融危机被视为亚洲模式的失败,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被认为属于新自由主义甚至资本主义的失败,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在历史的教训之下,美联储等监管者至少成功避免了又一次大萧条。理解危机和应对危机一样重要,历史的正义需要时间得以伸张,而关于大萧条的解释今天仍旧没有定论。对于金融危机的解释我们需要更多思考,或许下一次危机并没那么遥远。

  雷曼之陨:骄傲的代价

  一切巨浪,均起于细小波纹。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从纽约到上海,世界的目光都在聚焦这一最大破产案,雷曼员工打包回家的照片成为这个美国第四大投行的最后影像。

  此前退出收购雷曼的英国巴克莱银行以低得多的代价回到战场。巴克莱同意以2.5亿美元买下雷曼核心的北美投行和资本市场业务。这个数字不仅远远低于市场此前预计的20亿美元,也远远低于雷曼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富尔德(Richard Fuld)此前的要价。创建于1850年的雷曼兄弟本来是亚拉巴马棉花经纪行,后来逐渐发展为华尔街排名第四的投资银行。根据申请破产文件,破产时雷曼资产约为6 390亿美元,负债约为6 130亿美元。

  这就是雷曼结束的方式,并非一声巨响,而是一阵呜咽。和百年明星雷曼一起陨落的,还有不肯低头的骄傲。雷曼的倒闭,仅仅是开始。谁也不知道这居然会成为2008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也是让次贷危机变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关键环节。

  而这一切,要从CDS(信用违约掉期)谈起。

  CDS :看不透的“毁灭性武器”

  当次贷产品进行到2008年,它们已经远离房地产产品,从商业地产到信用卡均已受染,且延伸到更多领域,CDS即是其中代表。

  雷曼与随后破产的AIG的遭遇都源于深度涉足CDS市场。雷曼位居10家最大的CDS交易者,也是CDS诞生后第一个破产的做市商。与债券相关的衍生品CDS在20世纪90年代由摩根大通首创,最开始几年在华尔街风头颇健,它相当于为金融资产买家提供一种违约保险,买家承担卖家对约定资产的风险,如果没有风险,那么买家将按照合约价格收取违约保险金;如果风险加大,那么合约价格随之上扬;如果清算,那么买家将承担资产风险。CDS杠杆效应极大,从几倍到百倍。在次贷危机中,CDS广泛用于与次级房贷衍生品相关的规模按揭贷款支持证券(MBS)、商业不动产按揭贷款支持证券(C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

  “在物理学中,你是在和上帝玩游戏;在金融界,你是在和上帝的造物玩游戏。金融比物理要难得多。”将金融衍生品推向华尔街的数量金融大家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 Derman)始终强调对风险的敬畏,然而雷曼首席执行官富尔德显然没有这样认为。雷曼等机构将垃圾债券包装打包为高枕无忧的金融产品,雷曼成为打包发行房贷债券最多的银行,在卖给投资者的同时,自己也吃进不少,资产额约为850亿美元。

  次贷危机爆发前,债务违约率处于历史低位,投行精心打包包装的CDS的回报显得惊人稳定,CDS获得华尔街青睐,成为全球交易最为广泛的场外信用衍生品。雷曼作为全球最大的债券商之一,一直从CDS获利不菲,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随着次贷危机爆发,违约率暴涨,CDS成为定时炸弹。最为惊人的是,因为场外交易无法监管,CDS规模多大不得而知。据估计,仅仅商业银行就涉及62万亿美元,而投行与对冲基金等监管较松的机构则不可估计具体数目。投资雷曼损失上亿的金融大鳄也对CDS不寒而栗,称之为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巴菲特则直接认为CDS就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52书库推荐浏览: 徐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