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小说发表时,周树人第一次使用了鲁迅的名字,从此周树人一发而不可收,在同旧世界的斗争中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成为文化革命的主将。那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是怎么来的呢?
《狂人日记》这一篇小说不得了,那真是石破天惊,就好像在中国上空打了一个霹雳一样,整个天幕好像被撕开了,从此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到来了,而鲁迅本人一发不可收。人就怕上了贼船,本来他只想写一篇小说,结果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鲁迅写了十几篇像小说模样的文章,后来看到别人收集自己的作品出一本集子,他自己也收起来,合起来做一本书叫做《呐喊》。我们看这个《呐喊》不仅是鲁迅一个人的呐喊,也是同路人的声音,同路人的姿态,是整个时代选择的姿态,有的人同声喊起来了,喊得效果不太大,就发现一个人喊得最好,把一个人拉进去了,这就成为了呐喊的主旋律。
但是就鲁迅本人来说,鲁迅自己理解的呐喊是什么意思?呐喊不是冲锋,呐喊是助阵,呐喊是助威,是帮忙。鲁迅说得很清楚,他说自己不是主将,是有一帮哥儿们在冲锋,他们觉得单独冲锋很无聊,需要几个人站在旁边喊两嗓。呐喊就是我不上的意思,就是你们上,我不上,就是我给你们喊喊。我们看革命战争片,我们共产党的指挥员说"同志们跟我冲",国民党的头头喊的是"弟兄们给我上",这两种鲁迅都不是。他不是指挥别人上的人,也不是带领别人上的人,他是站在旁边的人,他满腔热情帮助冲锋者去助威,他也不号召别人堵枪眼,他自己也不堵枪眼,鲁迅把自己的位置看得很清楚,他自己不是一个革命领袖,只是一个文化战士,只是一个思想者,只是一个思考者,他清楚地划定了自己的位置,他才能坚定不移地战斗下去。认定自己只是一个文化战士的身份,别的没有,这个不是胆怯,而是清醒,是高度的睿智,因为他以前曾经企图做这个、做那个,结果都失败了,不成功,他在日本也好,回到国内的经历也好,都不是成功者。所以鲁迅自己评价说,我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不是在台上一站,传单一洒,领着大家游行去,鲁迅干不了这个事。鲁迅是真正的呐喊者,这个呐喊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为了自己不能忘却的寂寞和悲哀,同时鲁迅用的词是"慰藉",慰藉那这些在寂寞中奔跑的一代人。不但表达了他自己的真性情,真思想,也发现自己的悲哀,同时也是为他人、为这个时代、为这个国家带来光明和力量。
身陷重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是各种势力和利益集团此消彼长的动荡时代。文化界同样是一片混乱,反动势力对进步文化的高压打击也极为残酷。在这种情况下,已经逐步成为当时进步文学与文学青年精神领袖的鲁迅又该如何应对呢?鲁迅曾经在文章中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上的描述,还是鲁迅自己的真实写照。而与敌人面对面的交锋又会对鲁迅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一、吟罢低眉无写处
鲁迅从小就受人冤枉,受流言蜚语的议论,成了文化界的名人之后,就有更多人忌恨他。一个有思想锋芒的人,一定是有人爱他,有人恨他。如果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这个人一定要警惕,他是有问题的人,一个正经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说他好,因为社会上的人的利益是不同的,怎么可能一个人让警察也说你好,小偷也说你好呢?比如有的人辩论不过鲁迅,就想别的办法陷害,说鲁迅是"拿卢布的",什么叫拿卢布的呢?卢布是苏联的货币。拿卢布的就是共产党的人,他暗指鲁迅是苏联共产党派来的文化特务,这个话很阴险的,因为你的话接近共产党,你在为共产党说话,就要威胁你。所以说很多人不采用正常的辩论途径、辩论方式,而是企图在肉体上给别人带来威胁,这就是文化界的小人,道德败坏的小人,也是一些小人常用的伎俩。用文章之外的办法来打击对手,所以说鲁迅拿卢布的流言,可以说是持续了鲁迅的终生。
鲁迅虽然是共产党的同路人,是因为他看到共产党当时是被压迫者,共产党是在野党,而且是不合法的在野党,站在被压迫的人民一面说话,是被镇压的一方,所以他站在弱势群体一面,才和共产党成为同路人,但他自己不是共产党。还有,鲁迅写的一些文艺作品,比如《阿Q正传》,就有人对号入座,说阿Q是影射谁,小D影射谁,某些作品是影射谁影射谁,对号入座之后,跟鲁迅发生矛盾,进行挑拨离间。最重要的对鲁迅的压迫是来自于书报检查制度,由于鲁迅的作品锋芒太厉害,到鲁迅的后期,他的书普遍地遭到了查禁。
我上一次讲到鲁迅的智慧,讲鲁迅不断地变换笔名,为什么不断地变换笔名呢?不变换笔名就发表不了,甚至变换笔名都很难发表,因为敌人有一套严密的网络制度,很多人没事就看报就怀疑,看哪篇文章是不是鲁迅写的,一开始是发现了他的文章还要删节、篡改,后来干脆也不费这事了,只要是鲁迅的文章就不给发表就完了,只认名字不看文章。举一个例子,鲁迅有一个著名的杂文集,叫《二心集》,"怀有二心",这个名字就带有挑衅性,我就是跟你不一条心,我就叫《二心集》。1934年《二心集》要出版,《二心集》本来一共有37篇文章加一篇译文,一共是38篇文章,但38篇文章被删掉了22篇,我们看有这么删文章的吗?38篇给删掉了22篇,就剩下16篇了。16篇连原来的一半都不到。后来干脆改了一个名,叫《拾零集》,拾些零七八碎的,《拾零集》出版了,所以鲁迅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是"武力征伐和文力征伐并举"7,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维埃苏区是武力征伐,搞五次围剿。在文化界则是进行文力征伐,鲁迅还说自己的文章被删的这个程度大约"凡是主张改革的文章,现在几乎不能发表,甚至还带累刊物",发表你文章那个刊物、报刊也跟着倒霉。在报上我已经没有发表的地方了,黑暗之极,无理可说。真是自有生以来第一次遇见。
我们知道鲁迅是生在清朝,但是他看北洋政府到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国,还不如清朝,在他看来历史不是进步了,而是倒退了。所以他经常说中华民国某年某月发生了某件坏事,他故意大说特说中华民国这几个字,实际上是说这哪里是中华民国,哪里是民国呀,这还不如皇帝统治之下呢!对于鲁迅的通缉令9,一直到他死都没有取消。所以鲁迅好几次要搬家,一到风声紧张了,他就要搬家,像逃难一样的。风声过去了他再好好地住下来,幸亏那个时候警察制度不那么严密,那个时候警察也不太聪明,也没有高科技手段,也不太那么认真负责地抓他,如果高科技手段略发达一些,鲁迅是真的没有写的地方了,我们都知道鲁迅的那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过着的是这样暗无天日的生活,最后说"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无写处"指在中国没有写字的地方,哪有你写字的地方呢?你只能写一些风花雪月,正经的文章不让你写,写了也不给你发表,刊物上呼吁大家不要关心政治,都来写一些风花雪月,写一些风月谈,所以鲁迅就把他自己一个杂文集命名为《准风月谈》,你不是让我谈风月吗?其实你们不懂得这些擅于谈风云的人,风月也谈得,再说我们谈的是不是风月我不知道,所以叫准风月。鲁迅说谈风月也可以谈出政治来的,也可以谈出风云来的,他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不也是风月吗?但是却这么恐怖。鲁迅对待来自敌人方面的污蔑和压迫,虽然表示不在乎,但是实际上给他带来了很大打击,使他在深夜无人的时候,感到深深的创痛。
52书库推荐浏览: 孔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