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背后的讲坛_赵勇【完结】(24)

阅读记录

  ----------------------- Page 67-----------------------

  看待的这一愿望已在我心头泯灭了,它只给我留下对命运的深深的冷漠。” 在前一个境界里,他激烈地、激动地为自己辩护,其目的是为了呈现自己; 在后一个境界里,他甚至以自己的一种漠然态度否定了他的前一个境界,其 目的是为更好地欣赏自己。这是一种更加庄严、宁静、坦然自得似的大彻大 悟,这种境界甚至能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式的禅悟体验。因此,尽管卢梭在《忏 悔录》与 《遐想录》开头的篇章里都提到了蒙田,但是其中的寓意却是不尽 相同的。 在 《忏悔录》的讷沙泰尔手稿的序言中,卢梭说:“我让蒙田在这些假 装诚实的人里面高居首位,他们是在说真话时骗人。蒙田让人看到自己的缺 点,但他只暴露一些可爱的缺点。……蒙田把自己描绘得很像自己,但仅仅 是个侧面。谁知道他脸上的刀伤,或者他向我们挡起来那一边的那只受伤的 眼睛会不会完全改变了他的容貌?”在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中,卢 梭则说: “我做的事情和蒙田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我的目的迥然不同。他 的 《随笔集》纯粹是为他人而作的;而我写这部《遐想集》则完全是为了自 己。” 第一段文字言辞激烈,语气尖刻,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态度,蒙田完 全成了卢梭的嘲笑对象。而第二段文字中尽管卢梭说的还是同一个意思,但 口气却平和了许多,这其中也明显地反映出了卢梭当时的那种平静的心态。 既然卢梭已经完成了从呈现自己到欣赏自己的转变,所以他的所思所 想、所作所为在他的笔下全都显得那么诗意盎然,尽管他仍然会不时地产生 一些愤怒,但这愤怒已不是单纯的情绪外现、单纯的怒火中烧了,愤怒甚至 也成了他可以玩味的一种情绪。 在 “散步之二”中,作者为我们叙述了一个他自己被狗撞倒的故事,然 而,这个故事却使人联想不到一丁点的肉体痛楚: 夜已深,我依稀看见天穹、几颗星星和点点翠绿。这最初的感觉真令人 愉快。我藉着这些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我渐渐苏醒过来,仿佛觉得我那轻 飘飘的生命充满于我所见的全部事物。由于过于集中在眼前这一时刻,我什 么别的东西也记不起来了。我对自己本身没有任何明晰的概念,也压根意识 不到适才发生的事情;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全然不知。我没有痛楚,既无 惊惧,也不忧虑。看着我的鲜血流淌、就好似看着溪水流淌一般,根本没想 到是我身上的血。我感到周身有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静谧感,每回想及此, 总找不出我的平生乐事中有哪一宗能够与之媲美。 关键并不在于作者客观地叙述出了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引起某种幻觉的生 理现象,关键在于作者在对待这件事情上的那种从容的、坦然的心态。在这 样的一种心态驱使之下,甚至连事故本身和自己的伤痛也成了他本人的欣赏 对象。而更为关键的是,当那些卢梭的敌人因此制造出了“卢梭已经摔死了” 的谣言而传得满城风雨时,尽管卢梭也愤怒了,却没有过于激动,他想得很 开,又想得很远。 “这种想法非但没有使我觉得残忍和痛心,反而使找得到 安慰和平静,并有助于我乐天知命。” 在 《遐想录》中,备受后人称赞的是他的 “散步之五”。因为在这篇诗 情画意的文字中,既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又有一种神秘的情感体验,而所 有这一切又都融汇到了他与大自然的物我交融中。 卢梭在 “散步之五”中叙述的是他当年流亡到圣皮埃尔岛上的情形。当 时,他已经迷上了植物学,他的房间里摆满了花花草草,他如痴如醉地沉浸

  ----------------------- Page 68-----------------------

  在了那个被人遗忘的神奇的大自然中,注视着植物开花与结果的微妙过程。 下雨天后的时候,他就在房间里摆弄那些他采集回来的东西。常常刚用完午 餐,他已抵挡不住湖水的诱惑,悄悄地一个人溜出去,跳上船,把小船摇到 湖心,然后 “直挺挺地躺在船上,眼睛仰望着天空,任湖水缓缓地摇,有时 长达几个钟头”。在这样一种舒心惬意的状态中,他可以想得很多很远。这 是一种 “既模糊又甜美的遐想,没有任何明确或固定的对象”。而当湖水激 荡、无法泛舟时,整个下午他 “有时坐在最招人喜爱而又最僻静的角落纵情 幻想,有时坐在土台或山丘上,骋目全湖和沿岸旖旎迷人的风光”。黄昏将 近时,他就走到湖边,听涛声阵阵,看湖水翻腾,或陷入深思,或遁入驰想。 晚饭后,在夜空晴朗的日子里,他还要到土台上散步,然后是凉亭里的歇脚、 嘻笑和聊天,间或还要哼一支古老的歌谣。带着这种心满意足,他回去就寝 了,并且 “一心巴望明天还要这么度过”。 这就是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的生活全景。他觉得他可以在那儿住上两 年、两个世纪、甚至来生来世他都不会厌倦,可惜这样的愉快生活只持续了 两个月就结束了。 当我们今天读到这段文字时,我们只是感到了一种美——这是一种纯净 的、轻盈的、柔滑的,甚至一种无法言传的美。可是令人奇怪的是,在整个 流亡期间,卢梭的情绪不是以紧张、忧郁、不安、愤懑等等为基调吗?为什 么在圣皮埃尔岛上出现了如此的宁静、愉快与超脱?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卢梭在那个小岛上可能出现过那样一种诗意盎然的 心情,但更能让人接受的一个事实是卢梭在写作 《遐想录》时,主要把现在 的那种心情移植到了当时的卢梭身上。他更为欣赏现在的他的那种超然物 外,于是,过去的他便成了这种超然物外的必然投影。 还有 “散步之十”。在恰好是卢梭与华伦夫人相识五十年之后的那个圣 枝柱节,卢梭开始了这段回忆文字的写作。那本来又该是一篇极美的文章的, 然而却只写了一半便嘎然而止了。由于华伦夫人与卢梭那样一种举世罕见、 完美无缺的爱情,人们都愿意想像正当卢梭动情地回忆着这位杰出的女性 时,由于激动,便趴倒在书桌上与世长辞了。当然,这只是想像,实际情况 并非如此。因为这篇唯一标有日期的“散步之十”是写于1778年4月12日, 他的辞世却是三个月之后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中断了卢梭的写作呢?不得而 知。在这里,卢梭为他的读者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谜。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就是这样一部文学美文,而充溢于整个作 品中的那种独特的美又是在其它作品中看不到的。自然,我们可以把这种美 的产生归结到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交融起来的表达方式,或者是那种音 乐般的节奏上,但更主要的还是作者那种坦然、超脱的心态使自己进入到了 一个完全摆脱开功利关系的层面上,只在这种情况下,他才能对他以前和现 在的一切取一种审美观照的态度,他才能更好地欣赏自己,享受人生。

  ----------------------- Page 69-----------------------

  二、体验孤独:走向澄明之境 在 “散步之五”中,紧接着那段迷人的描写,卢梭发表了如下议论: 我在漫长岁月中历尽沧桑,我发现具有最甜密享受和最强烈的快感的时 期,并非那些常引起回忆或最使我感动的时期。那些一时的狂热和心血来潮 的时刻,无论多么热烈,却恰恰因为本身的热烈程度而仅仅成了生命线上一 些稀稀落落的点。这些点为数太少、稍纵即逝,不能形成一种状态。可我心 所怀念的幸福,断乎不是由一些瞬息即逝的时刻,而是由一些平凡而持久的 状态构成的。 由此看来,对一种“状态”的寻找与痴迷,构成了卢梭一生的主要风景。 那么孤独呢?孤独是不是一种状态呢?是不是他所寻找和痴迷的那种状 态呢? 孤独肯定不是卢梭本人的一种选择,然而孤独却又是他的一位忠实朋 友,它陪伴了卢梭一生。尤其是在晚年,卢梭几乎被无边无际的孤独淹没了。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卢梭的孤独呢?归结起来大概主要是这样两个原 因:其一是他的性格,其二是他的离群索居。由于他那种性格和那种性格支 配下的行动,他不能见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于是,离群索居成了他不得不 采取的一种选择。然而,当他在这种生活中呆久了之后,他又对这种生活产 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这种状态是十分令人惬意的,以至于后来人们 又逼得他不得不离群索居时,他们不但没有将卢梭隔离起来从而使他变得可 怜兮兮,却反而成全了卢梭的要求。——这是在 “散步之三”中卢梭透露给 我们的秘密。 离群索居,卢梭经历了一个由被迫到喜欢的过程;显而易见,作为离群 索居的产物——孤独,卢梭也是从被迫到喜欢的。孤独因而成了卢棱一开始 挥之不去到后来又求之不得的一种状态。 那么,卢梭为什么会喜欢这样一种状态呢?我们常常喜欢用 “伟大的心 灵都是孤独的心灵”这一固定句式来阐释伟人之所以伟大的成因,却并没有 仔细寻找这二者结合到一起的连接点。对于众多的人来说,孤独是痛苦的, 是心灵所不能忍受的残酷折磨,因为孤独给他们带来的是强烈的不自由;然 而,对于伟大的人物来说,孤独却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是心灵的狂欢节,因 为孤独给他们带来的是一种强烈的自由状态。为什么同样的孤独会在不同的 人那里获得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呢?关键就在于人们对自由的理解不同。更 多的人趋向于把自由理解为一种形骸的自由,而只有很少的人才把自由理解 为一种心灵的自由。 卢梭就是属于这少数人之列的。他不是一直想避开社交界的喧扰吗?他 不是在上流社会中总有一种梭捆绑的感觉吗?他的所有学说的核心不就是解 放心灵吗?既然如此,他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一种别人强加于他却又是他本人 努力寻找的生存方式呢?于是,就在孤独向他频频招手的时候,他终于发现 了孤独的妙处、孤独的美感,他义无反顾地走向孤独。 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里,像卢梭这样的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离群索居与由此而诞生的孤独是他唯一的选择。而卢梭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他 不仅承受了孤独,而且还充分地体验和享受了这份孤独。因此,孤独状态在 卢梭那里又变成了一种宁静的思考,变成了一种玲珑剔透的结晶体。他的思 想在这种结晶体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52书库推荐浏览: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