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五经正义》后,孔颖达已是十分疲倦了,上表请求退休.恰在这时,曾参与《周易正义》修撰的马嘉运摘取《五经正义》中的疏漏之处,大做文章,"每椅摭之"(《唐会要》),"致相讥低"(《唐书》本传).十六年,唐太宗仍令孔颖达组织人马重加审订.正义因书出众手,工程浩大,成书仓促,自然难免偶尔失误,如在《尚书·舜典》"朴作教刑"下称鞭刑"大隋造律方始废之",《吕刑》"宫辟疑赦"下称"大隋开皇之初始除男子宫刑"等,以唐臣而称"大隋",实在是有违君臣体统.似此之类,皆因依据"二刘"疏本,而与修诸儒又失于删正的缘故.审定工作异常缓慢,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也未能完成,75岁的孔颖达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审定正义的工作一直到唐高宗永徽四年(653)才告结束,前后经历12年.高宗诏令颁《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唐会要》卷77).
孔颖达死后,唐太宗许他陪葬昭陵,于志宁题写墓碑,"九泉虽囗,千载名扬".
作为一个纯粹的儒者,得此礼遇,孔颖达在天有知,亦可无憾于泉下了.
三、纵论正经 精义霞开
《十八学士图赞》称赞孔颖达说:"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扌炎(舒展)辞飙起."说他儒学修养很高,有当年孔子之风.讲经时精义灿然,犹彩霞满天;发表演说,口若悬河,如江飙陡起.验之颖达事迹,实非虚美之辞.孔颖达所修《五经正义》,不仅仅是前贤经说的材料堆积,其间贯穿了他精到的经学思想,这集中反映在正义前言和卷首题辞中.
孔颖达深于《易》理,前人已有公论.宋人张唐英说:"孔颖达尝撰《周易正义》,又与马嘉运、赵乾协《叶》、苏德详等参详,以行于世.观其发明三圣之旨,通贯万化之蕴,其深于易乎!"(《全宋文》35册597页)其《周易正义》卷首题辞通过论《易》,阐发了系统的宇宙变化思想.首先,他揭示《易经》主旨在明变化之道,说:"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周易正义卷首》,下同)变化运动存在于天地开辟之际,世间一切事物的存在形式即是运动:"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送来,日有更出."每一事物,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世界乃"新新不停,生生相续",不断更新的世界.其更新不已的力量源泉在于运动,在于"变化之力,换代之功"."易"之称即是对运动现象的概括,《易》建立的基础也就是运动变化.其次,孔颖达认为运动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之消长.圣人作卦,画"一"爻以象阳,画"一"爻以象阴;画八经卦为三爻,象天地人,亦即"三才",以示运动法则贯穿天地人之中,曰:"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其三,孔颖达指出《易》经的特征是抽象性和象征性:"易者象也;爻者效也."象即像,即仿照;交即效,即效法.作《易》之圣人,"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品;云行而施,效四时以生万物."简言之即效法天地及自然规律以生育众生,长养万物.其四,主"易兼三义"说.易的基本意义是运动变化.但这只是易义的一个方面.孔颖达从《易纬乾凿度》说,曰:"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简)也,交易也,不易也."简易是说:天地无言,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光明灿烂,并不繁冗,但在此"不烦不扰,淡泊不失"的背后,蕴藏着无限神机.此即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变易,指阴阳二气运行,阴阳作为无所不在而又对立统一的两种力量,实际是事物的矛盾性.天地变化,五行迭代,四时更替,乃至人世之进退荣辱,成败利钝,无一不是这一矛盾规律的具体表现.不易,指尊卑之位.天上地下,君南臣北,父坐子伏等等皆是.其实,这些对等的地位关系终究是有变化的,不变是暂时的,所谓不易实际是运动过程中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性."易兼三义"实际包含了矛盾运动的规律性(易简)和运动形式(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这是合乎辩证运动观的.其五,易包有无.针对儒家崇有、老庄贵无的分歧,孔颖达采纳王弼的方法,援道入儒,提出"易兼有无"的命题.他说易之三义都是就"有"来说的,易简、交易、不易,都是有形事物的运动形式."然有生于无",易理中兼有"无".因此《乾凿度》说:"有形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是看不见的气;太初是气体的开始;太始是形体的开始;太素是品质的开始.气、形、质未分之时即"浑沌",浑沌的特征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这就是玄妙无比不可捉摸的"太易",这就是道家之"无".可见易理中蕴含有"无"的意义.为何《易经》不讲"无",专就有形而言呢?孔颖达认为那是因为圣人作《易》意在垂教,垂教当以具体为法,不然人们就无所适从.这就是《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即无,器即有.其六,易道广大,理备三才.孔颖达为了神化《易经》,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乃圣人法天则地而作,故有天地之理;作《易》是为了垂教,故有人伦之理和王道之理:"《易》者所以继天地,理人伦,而明王道."不仅有修齐治平(诸如"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的大经大法,以存纲纪;而且还有"度时制宜,作为网罟,以佃以渔"等具体利民措施,"以赡民用".只要遵循易理,就能使阴阳有序,百物和顺,社会安定,群生和洽,国祚就能传之无穷.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