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101)

阅读记录

  其七,易历三古,人更三圣.在《周易》作者这个聚讼颇多的问题上,孔颖达综合诸家,作了总结性结论.他采用《汉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认为"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系辞》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即伏羲.伏羲得河图,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画为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故《系辞》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八卦虽具万物之象,但未尽万物变通之理,故圣人再"因而重之",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于是变化之理仙然明备.《系辞》说:"因而重之,爻(变)在其中矣."《系辞》又说:

  "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谁有忧患呢?《史记》说了:

  "文王因而演易",这就是"作易者有忧患"者也.具体说即是文工作卦辞.有人说交辞也是文王所作,但是历考其中许多文王身后之事,孔颖达认为交辞为周公所作.《左传》载,韩宣子观书太史,"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观《易》象而知周公之德,是必《周易》与周公有关,故定爻辞为周公所作.至于"十翼",则为孔子所作.作《易》

  者,实有四位,而称"三圣"者,因周公为文王之子,兼于父子,故曰三圣.孔颖达一言论定,遂成千古公论.

  其论《尚书》也颇为典实.首先,认为《书》是先王史料,并不神秘:"《书》

  者,人君辞诰之典,右史记言之策."全是些往古帝王的诰命和史官的记录,无非历史文献资料.认为尚书就是以先王言行来垂教后世.他说,《尚书》之中,内容多样,涉及面广,有的是帝王设为教令来统驭群下;有的是臣下敷陈礼乐以规谏君王.有时又宣明威令以严肃政纪,有时则布列和顺来调和风雨……其间不乏垂范作用.运用得当就百事大吉,倘若失之毫厘就会差之千里.真象枢机关键,不可等闲视之.他还论述了《书》的文体,认为书有典、谟、训、诰、誓五体,皆各有源起:

  典漠起于尧舜,誓诰始自汤武:"勋华揖让而典漠起,汤武革命而誓诰兴."嘉言懿行,其来远矣!至于《书》的编者,孔颖达承袭司马迁之说,定为孔子.他说孔子生于衰周,有崇高的德行却无适当的地位,道之不行,遂讲求圣人之道以教化人心,取档案资料,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编为《书经》.时限上"上断尧舜,下终秦鲁,时历五代,书总百篇";内容上,都是先王"前言往行足以垂法将来"者.

  但是,在《尚书》问题上,孔颖达却犯了采用伪孔传的错误,历来颇受非议.《尚书》的流传,最多纠葛.相传孔子删书百篇,秦焚书,《尚书》散佚.汉兴,济南伏生凭记忆传授,仅得29篇.当时以汉隶写录,史称《今文尚书》.西汉流行欧阳、大小夏侯之学,都是今文.景武之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孔氏壁藏古经,其中有《尚书》,用战国古文写成.孔安国以今文校读,多出16篇,是为《古文尚书》.

  当时只藏于禁中,民间并无传授,孔安国是否给它作传也很难说.由于知之者稀,汉成帝时,张霸竟伪造《古文尚书》102篇,号称"百两篇".王莽兴古文,立有《古文尚书》博士.东汉颇有传人,但都只传其中与今文相同的29篇.马融、郑玄所作《书注》,也限于此.其余16篇称《逸书》,因无传授,渐渐失传.直到东晋,梅赜献出号称孔安国作传的《古文尚书》,共59篇.经后人考定,其经文有33篇系分析今文29篇而成;另外25篇系摭拾旧文,杂糅而成.又搜罗古训,配以传注,托为孔安国所作.只要考察一下《尚书》流传情况,其作伪之迹就不难发现.特别是传文有很多作伪的蛛丝马迹,出现很多孔安国身后的地名,有些注解甚至与孔注《论语》相左,如此之类,只要稍加考订便可立知其伪.可是孔颖达根本没怀疑过它,反而称赞"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尚书正义序》),有跨郑愈马,独步天下之优势!将自己素所研习的郑玄注《尚书》束之高阁,尽弃前学而学焉.舍真从赝,实在难辞"朱紫不别"之责!但是,这不是孔颖达一人的过错,当时整个时代风气即是如此.西晋末年以来,神州板荡,文雅无存.永嘉之乱,书缺简脱,先师旧说,更是荡然无存.今文三家《书》亡,学者唯传郑注《尚书》,马融、王肃之学,存而不传.梅赜趁典籍极衰之时,献《古文尚书》,其篇章多于现行各《书》,注解又托于安国,于时最古;加之释义亦是精心撰就,不乏精义,且多与马、王之说相合.比于郑氏书注,真是别开生面,十分喜人.而当时南朝诸儒,多尚玄谈而少实学,无异骗子遇上愚人,自然赝品得售,其货大行了.

  北朝土人素慕江南衣冠文物,南人所举,北人斯趋,即使博学如"二刘"、深湛若陆德明的人,也莫不歙然趋风,毫不怀疑."二刘"是北朝最早研习伪《古文尚书》

  的人,是受南学影响;陆德明自隋入隋,所撰《经典释文》,《书经》即以伪古文为本,本为南学.孔颖达先学郑氏《尚书》,后从刘悼治孔氏古文,就是受这种时代风尚的毒害.在整个社会都崇信伪古文的情况下,孔颖达受其影响就十分自然了.

  不仅孔颖达相信伪古文,他的《五经正义》编撰班子也相信;不仅《正义》班子相信,自孔颖达至北宋,也无人敢怀疑伪孔传.直到南宋朱熹,才因古文诸篇文字反比今文文从字顺而怀疑它.至明人梅囗、清人阎若璩详加考定,伪古文作伪之迹才最终大白于天下.因此,孔颖达用伪古文不仅仅是他一人的固陋,而是整个时代风气使然,不可厚非.但是他采用伪古文作为官颁经典,今天伪孔《尚书》仍以十三经之一的形式保存于《十三经注疏》之中,使赝品披上合法的外衣欺愚众人,起了很坏的作用.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