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树立追求大道的远大理想,克服生活上的物质欲望.常以"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自勉,"食无求他,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
他批评那种既欲求道,又怕吃苦的人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矣!"(《里仁》)他不讲享受,唯道是谋的精神,在当时的鲁国是独一无二的.
他曾自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其次是谦逊好学,人人为师.他一生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同上).
不仅要向比自己多识的人学习,还要善于向比自己低下的人学习.在他眼里,处处有学问,人人可为师.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在任何一群人中,都有值得自己学习和取法的老师,只要留意就可得到教益,即使是不善的言行,也可从反面受到警醒.他成才后,有人向弟子子贡打听孔子的老师,子贡说:"仲尼焉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子张》)却实不是虚美之辞.他知识渊博,技能全面,正是他无所不学,学无常师的结果.
他曾学琴于师襄,学少吴氏职官于郯子,学乐于弘苌,相传孔子还向比自己小得多的项橐请过教,流为千古佳话.他还注意从生活中学习,"入太庙,每事问",有人不理解说:"孰谓陬人之子知礼乎?进太庙,每事问."孔子问答说:"这就是知礼呀."(《八佾》)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就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无知又能积极求知的人就更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固然可学,而且草野之民、蛮夷之人也同样值得学习.他主张"礼失而求诸野",又说"天子失官,守在四夷".
因此有必要向民间和夷狄学习.他曾向"鄙夫"叩问过,向东夷之君学过礼."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肖者识其小者"(《子张》).不捐细流成大海,转益多师是我师.每个人只要善于学习,随处都可获得知识,滴水成河,积腋成裘.
其三是学思结合,明辨审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他不仅好学,而且好思,学思结合.《中庸》又载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是孔子归纳的从求知到实践过程的重要环节.其中"学"和"问"是广泛地吸收信息,产生感性认识的阶段;"思"和"辨"是对信息进行思考,包括归纳、分析、推理、演绎等思维过程,产生理性认识的阶段;"行"则是将认识贯彻到实践中去的阶段.孔子本人就是学与思与行相结合的典范,他从来不满足于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特别是能从极平常的事物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和真理.孔子学琴于师襄,一个曲子弹了十日,本已十分熟练,师襄说:"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学会了曲子的韵律,还未得其技巧."又过了十日,师襄说:"技巧已经很熟练了,可以学新的了."孔子还是说:"我还未知其主题."等主题表现出来了,他还不肯学新的,说:"我未能想见作者之为人."又过了十日,突然有一天,他肃穆深思,幽然远眺,意味深长地说:"我得其为人矣!其为人也,黯然深思,欣然远视,眼波深邃,仿佛是君临天下的王者!这不是周文王还是谁呢!"师襄一听,离席再拜,连忙称是说:"对呀对呀!我老师说这就是《文王操》."一次,孔子到鲁桓公庙观礼,发现一个歪倒着的瓦罐,守庙人告诉他那是"佑座之器"——欹器.孔子说:
"吾闻佑座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命人注水实验,果然如此.然后感慨万端地说:"那有满而不覆的呢!"于是他从这个满则覆的启示中得出正确的处世态度,说."聪明圣智之人,要保持礼让精神;武力征服天下之人,要保持敬畏心理;富有四海的人,要保持谦逊的态度."(《荀子·有坐》)其四是注重实地考察.走出鲁国,到诸侯国和周王室观礼,增加知识,放大视野.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夏、殷后裔之国杞和宋.《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激之矣.
《礼记·礼运》也载孔子说:"吾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吾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夏时》,即夏代观象授时、颁历布政的历书;《坤乾》,论者以为是殷易《归藏》,属于占筮和哲理书.可惜反映夏殷的历史不多,对考察夏殷礼制帮助不大.后来孔子为观周礼而作的洛阳之行,却让他大开眼界,受益匪浅,终生受用无穷.史载孔子好学深思,在知识和修养上很快便成熟起来,蜚声贵族社会,甚至国君也有所耳闻.孔子19岁取妻,20岁得子,昭公特赐双鲤.孔子荣之,名其子曰孔鲤,字之伯鱼.大夫孟僖子称赞孔子是圣人之后,其后必达.临死,又将两个儿了孟懿子和南宫括送到孔子处学礼.僖子之子向鲁昭公进言,请求资助孔子前往洛阳考察周礼,昭公欣然许之,与车一辆、马两匹、僮仆一双.洛阳,营建于西周初年,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定都于是,至此建都已达200余年,衣寇文物,甲于天下.孔子来到天下共主周天子的都城,目睹其琳琅满目的文献、文物,当年西周盛世仿佛就在眼前,由衷赞叹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更加坚定了追求周礼、复兴周礼的信念.据说孔子在这次访问时见到过中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名聃,楚人,当时正作周藏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是道家的始祖,与孔子积极求知和汲汲救世的精神相反,老子对当时江河日下的社会彻底地失望了,主张无为无欲、绝圣弃智.老子长于孔子,在孔子告别时,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富贵者赠人以财,仁者赠人以言.我不能富贵,姑且冒充仁人送你几句话.你好古敏求,这是好事,但切不可照搬古代.世上有的人,虽然聪明深察;却往往难免钺斧之诛,只因好议人之是非;虽然博辩宏大,却不能保全首领,只因好发人之隐恶也.身为人子不可自私,身为人臣也不可自私."这番话对孔子"信而好古"而不泥古的为学风格、"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君子风采,以及奋身救世、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形成,无疑是有帮助的.难怪他要感慨万端地说:"世界万物中,鸟飞于天,可以张罗以捕;鱼入于渊,可以结网以渔.因为它们都是有形的东西.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千变万化不可捉摸.吾今日见老子,晃洋渊深,其犹龙耶!"(《史记·孔子列传》)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