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为人"表里之同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重"(《宋史本传》).他正直无私,每遇君臣问对时,不投人主之所好,不视君主之脸色行事,敢于"犯颜直谏".据《宋史》记载:
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栻对:"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孝宗又言:"难得办事之臣".栻对:‘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从上面问对之中,可以看出张栻就是犯颜直谏之人,他公然敢于同皇帝顶嘴,大胆说出自己与那个具有无尚权威的人的不同意见.在多次问对中,孝宗为他的忠义所惑动,还赐手书进行褒奖.甚至在临终前,还写了奏疏劝说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团丕图."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忠义形象受到了世人的传诵.宋宁宗嘉定年间追赐谥宣,理宗淳祐初再下诏从祀孔庙以示表彰.
二、以古圣贤自期 上承二程学统
张栻出生于一个忠义之风十分浓厚的家庭,从小接受儒家传统思想的薰陶,"自其幼壮不出家庭而因以得夫忠孝之传"(《南轩文集序》)28岁以前,没有做官,一直在家读书,接受圣贤之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遵从父命,去衡山拜胡宏为师.胡宏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全祖望对此人在儒学上的造诣十分推崇,认为"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胡宏)之上","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在这样的老师指导之下,张栻所受教益匪浅.关于师事胡宏一事,张栻有如下记载:
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己之岁(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即公元1161年)方获拜之于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自在言语之外者.
然仅得一再见耳,而先生没.自尔以来,仆亦困于忧患,幸存视息于先庐,细绎旧简,反之吾身,寝识义理之所存,……如是有五载…….(《南轩全集》卷26,《答陈平甫》)
在上面这段自述中,可以看出,张栻在师事胡宏之前,就非常佩眼他,并且经常用书信方式向胡宏请教.正式拜师之后,得到了老师的言传身教.可惜第二年胡宏就去逝了,故谓"仅得一再见矣."永别之情,形于言表.然而自此以后,他谨遵其师之遗教,以老师为榜样,"反之吾身",渐渐积识义理之所存.说明他在学问和道理上的成就,基本上得益于胡宏.
对张栻在胡宏门下的受业情况,朱熹也有记载,他说:"(栻)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既长又命往从胡公仁仲先生问河南程氏学,先生一见知其大器,即以孔门论仁亲切之旨告之.公退而思,若有得也,以书质焉.而先生报之曰:‘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公以是益自奋励,直以古之圣贤自期,作《希颜录》一篇,蚤夜视省,以自警策"(《朱文公全集》卷89)o在这里,朱熹既证实了张栻拜胡宏为师的事实,又指出了他在那里求学情况,并且说明了张栻之学上承二程文遗绪,又得到胡宏之传授,而他自己也作了《希颜录》,以古圣贤自期,这为他成就为一位正统的理学大师,具备了坚实可靠的条件.张栻在叙述其师的学术渊博时说:"先生自幼志于大道,尝见杨中立(二程高足杨时).先生于京师,又以侯师圣(二程弟子)于荆门,而卒于传文定公(胡宏之父安国)之学,优游南山下二十载"(《全集》卷十四).胡安国虽非二程嫡传,但他服膺于二程,曾多次声称其学得之于"伊川书",又与二程之高足谢良佐、杨时交游切磋,因而接受了二程的学统;胡宏是他的儿子,又从其父接受了二程学统,然后传给张栻.全祖望在《宋元学案·序录》中说:"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日三先生又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遗书者为多……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又说:"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所以从根本上讲,张栻之学上承二程统绪是毫无疑问的.
张栻的著作经朱熹审定的有《南轩文集》44卷刊行于世;还有《论语解》10卷,《孟子说》7卷.清康熙年间由无锡华希闵重刊,道光年间又由陈仲详将《南轩文集》
和《论语解》、《孟子说》合刊为《张雨轩公全集》或称《南轩全集》.
三、发挥程氏理学 阐述天人精蕴
人们历来认为,朱熹继承二程理学,并使之发展成为更加丰富更加完备的思想体系,从而集其大成,事实的确如此.然而,从朱熹和张栻的学术交往来看,他们是互相促进的.《宋史·道学传序》指出."张栻之学,亦出于程氏,既见朱熹,相与,约,又大进焉."另一方面,朱熹对张栻也很敬服,他认为张栻对他"多有启益",并且说:"使敬夫而不死,则其学之所至,言之所及,又岂予之所以得而知哉!"(《南轩文集序》).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58《南轩学案》的按语中说:"朱子生平相与切磋,得力者东莱、象山、南轩数人而已……惟于南轩为所佩服.一则,敬夫见识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由此可见,朱熹的成就,也是同张栻分不开的.遗憾的是张栻早亡,其成就当然不及朱熹博大精深.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